分享

泰山石刻图解

 三远堂 2020-02-17
三远堂



——五岳之最
/张越


中华出名山,五岳最出名。

纵观中华名山之中如果一座山能有几百处摩崖石刻也十分罕见的了。

而且这些摩崖石刻记录了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的痕迹,是不是也能说古人也爱留下到此一游的留念呢?


◆【五岳之中哪座山石刻最多?】
泰山

有人说:“石刻成为泰山雄奇壮丽的风光之外的文化符号,它使泰山成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山。”



◆《庄子》记载:“七十二君登封泰山留石山刻一千八百余处。”

那么为什么古代皇帝不选择其他名山,而是热衷于到泰山祭祀呢?这当然是由泰山特殊的位置和悠久的文化所决定的。


泰山碑刻题名之多
冠中国名山之首,
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
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春秋战国及以前的泰山石刻都已经湮灭,泰山石刻现存1800 多处,其中碑碣800 多块,摩崖石刻1000 多处,大体分布如下:

岱庙157块; 
岱麓215 处;
中溪路576处;
岱顶258处;
岱西80 多处;
岱阴44处;
灵岩寺400多处;
神通寺100 多处。


泰山石刻的种类繁多,不下30种,从形制上分,大致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9种。



可以说泰山石刻
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
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
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康熙书“云峰”二字,字体俊秀挺拔 “云峰” 题刻在大观峰西侧石壁上,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题书。字面高130厘米,宽270厘米,“云峰”2字横列,字径100厘米,楷书。因大观峰西侧山常有云雾缭绕,故名为“云峰”。


◆石刻文献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以石质材料为载体

镌刻文字与图形于其上

在历史的长河中

见证了无数兴衰变迁

反映着传统文化的演变

是研究中国历史较为可信的文献


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其中大部为自然石刻,少量为碑碣。

而这些留下来的这些石刻,不仅有历史价值,也有着艺术价值,彰显着泰山的厚重。

历代名人皆已留刻泰山为荣,所以石刻品位非常高,大多出自帝王重臣。

碑刻
如《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传李斯书,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是泰山最早的刻石。



◆李斯的秦泰山刻石,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现在只残存10个字


时至今日,秦二世的刻辞,仅剩十个字,其中“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


李斯碑
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唯一保存实物,
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
更被世人誉为“天下名碑之最”,
堪称稀世珍宝。


秦始皇统一天下第三年,便开始东巡各地,为彰显自己的历史功绩,歌颂秦德,在各地留下一些记功刻石。《泰山刻石》是东巡刻石之一,丞相李斯所书。


▲《张迁碑》线条给人一种沉厚的感觉。以方笔为主,而又方中藏圆,圆中寓方。再加上历尽千年风化后苍朴的石气,使线条更具立体感与金石气。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 。碑高290厘米,宽107厘米。东汉中平三年刻立(公元186年)。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1051--1107)所书第一山碑,现立于泰安岱庙,原在东阿镇少岱山所存立。20世纪50年代初,少岱山庙宇人为拆除,第一山碑幸免于难,被运至岱庙。

石碑高2.72米,宽1.07米。第一山三字,写的气势磅礴,有行云流水之感,又有意到笔到之内涵,深得书家赞许、观者心领神会之美。


▲唐摩崖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

◆立于山水之间岩崖之上的是摩崖石刻。


摩崖碑刻
泰山摩崖石刻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刻了唐玄宗泰山封禅时御书的《纪泰山铭》的这一处。


《纪泰山铭》刻石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


题名、题诗、题记
看文字上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名人的题名和题诗石刻。


▲“江山多娇”题刻  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120厘米,宽315厘米,字径62×70厘米,系泰安市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3年据毛泽东手迹刻制,草书体。


▲“如”字题刻  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45厘米,宽110厘米,系辛酉年(公元1921年)春三月,李和谦游山乐题。大字径20×50厘米,草书体。


▲“虎”刻石  位于斗母宫南,摩崖高120厘米,宽80厘米。大字径106×46厘米。系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古沛张正寰题书,草书体。


▲“峰廻路转”题刻  位于药王殿南,摩崖高42厘米,宽128厘米,大字径23×20厘米,系乙酉姑洗月上濣,历邑刁文元题书。楷书体。


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


石碣、石阙
石碣是圆顶的石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又西北入 济水 ,城西北三里有 项王 羽 之冢,半许毁坏,石碣尚存。” 

▲唐 刘禹锡 《宜城歌》:“花臺侧生树,石碣阳鐫额。”


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
此碑原立长清县小寺村神宝寺故址,1965年移岱庙炳灵门内,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神宝寺记碑拓本局部


▲此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碑为圆首方座,高256厘米,宽128厘米,厚28厘米。文隶书阴刻三十五行,满行五十四字,计一千七百八十六字,字径2.5厘米。书法严劲,与汉衡方碑、鲁峻碑极相似。额篆书阴刻“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三行九字,字径15厘米,篆法方古。碑左侧刻《佛说蜜多心经》一卷,行书七行,满行四十九字,计二百九十九字,无书者姓名,传为唐代李北海书。


石阙是石筑的阙。
在中国古建筑中一种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


多立于宫庙陵墓之前,作铭记官爵、功绩或装饰用。 汉 刘向 《说苑·反质》:“立石阙 东海 上 胊山 界中,以为 秦 东门。”


画像石
泰山还有一些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



▲汉画像石陈列


岱庙,
是泰山神的府邸,
为国家三大宫殿式古建筑群之一。


在泰山岱庙有众多的古建筑遗存。如高大耸立的经幢会有一种肃穆崇敬感。


经幢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

在肉眼中,经幢主要是来装饰庄严寺院佛法坛场的。

岱庙内保存有幽栖寺陀罗尼经幢,编号0039,上刻陀罗尼经,建于唐广明二年(881),原为肥城幽栖寺之物,1979年移至岱庙内保存。

▲经幢由宝盖、幢身、基座三部分组成。 幢身平面作八角形,幢身上置宝盖,基座为仰莲纹,碑体基本完好,部分文字残泐。




现存部分通高259厘米,基座为圆盘形,高35厘米,仰莲纹莲瓣三层。幢身为八角形,高192厘米,八侧面宽35厘米,刻文62行,每行93字,字径2.5厘米。幢身之上置宝盖,高32厘米,平面八角形,各侧面宽28厘米,每面悬璎珞一束,八角棱出狮头,口衔璎珞。宝盖之上原有八角形矮墩等物,现佚失,仅存卯口。


▲唐经幢/幽棲寺陁羅尼经幢


泰山不愧以名流之手,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


在岱庙汉柏院中,有汉武帝亲手所植的的“汉柏”外,在东墙中嵌入了很多历史名人的题字刻石,在墙体的西面空地上,即有多座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来源、不同风格的经幢。



拔地而起的泰山,巍然矗立,树色苍郁,云带缭绕,它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我们正可以在登山途中感受书法文化的魅力还有攀上文化峰顶时的乐趣。


或者在山下岱庙里瞎逛逛,但不要不对里面的珍贵文物熟视无睹。享受一下第一庙的清静,但不要做个彻头彻尾的“睁眼瞎”!不然正应了那句话“没文化真可怕呀!”



编辑|整理:三远堂

三远堂原创精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