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道一以贯之

 野有雅兰 2020-02-17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曾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如果你是曾子,该用那个辞对同门描绘“吾道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曾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一则历来是儒家公案。这里有几个问题——

一:孔子之道“一”到底是什么?

二:曾参的“忠恕”之道还是“一”吗?

三:何谓忠恕?四:“中庸”之道是“一”吗?

五:如果你是曾子,该用那个辞对同门描绘“吾道一以贯之”?

曾参的“忠恕”之道还是“一”吗?----不是,和下面中庸一样偏于行。而“一”涵盖的内容要多的多

三:何谓忠恕?----参见南师《论语别裁》

四:“中庸”之道是“一”吗?---第一反应是不是,但比“忠恕”接近了。据南师讲解好像是,但就我自己理解还不是。因为侧重不同

落叶自化: 全水是波,全波是水。可以解释吗?

野有雅兰: 回复 落叶自化 :落叶兄还在纠结这个?“全水是波,全波是水”这句只是描述华严性相惟一之境的一个状态。而此处孔子所说“一”的范畴要宽得多。

:泪不空:这个(一)当然是贯穿于〖道〗之始终的,那么:二呢?天地之道:曰:阴阳,所以:曾子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是对的;因为:易经有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再说:中庸是道吗?当然也为道也!因为中者为三,二之所生者也!所以:也可以说;万物之道唯一以贯之。

夫子弟子众多,为何独对曾参言“吾道一以贯之”?

在《论语·先进篇》中-----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四弟子之偏不失其贤。不同天性,言行不同。

设想一下,夫子说“一”之时,四弟子都在场,柴。师,由三弟子的会如何回答呢?

今日读老子,圆觉经,越发觉得孔子的伟大。那些鞭儒尊佛尊道的实不懂儒,更不懂佛道。于最高处三家会齐,南师之言,不虚也

容斋随笔·卷二·忠恕违道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15·2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白话参考】 

孔子说:“赐啊!你是否认为我是学了很多东西并把它们一一牢记在心的人?”

子贡对道:“是啊,(随后又说)难道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所有知识联系起来。”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一”之道即是圣学入门之法也是守法还是用法。

佛家信解受持 一也

圣贤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一也

【文中子说恕道】

贾琼问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问恕之说。”子曰:“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为心;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为心。推而达之于天下,斯可矣。”----《文中子》

【融合三教的王通】

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门人曰:“徵也至。”或曰:“未也。”门人惑。子曰:“徵也去此矣,而未至于彼。”或问彼之说。子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董常闻之悦,门人不达。董常曰:“夫子之道,与物而来,与物而去。来无所从,去无所视。”薛收曰:“大哉,夫子之道!一而已矣。”

读了这段,才真的理解论语之高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