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20

 白玛多吉8799 2020-02-17

《伤寒杂病论》――第二十条

原文:太陽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①漏:渗泄不止的意思,在这里是形容汗出不断。

      ②小便难:小便不通畅。

      ③急:拘急,屈伸运动不得自如。

释义:(本条讲过汗导致陽虚液脱的症治。)

     太陽病,发汗太过,导致汗出淋漓不止、病人怕冷、小便少而不畅、四肢微感拘急疼痛、屈伸困难,若仍然存在头痛、发热等表症的,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

     太陽病,本当治以发汗,但必须是微汗,始得邪去表解,若服药后大汗淋漓,不但病不能除,反能产生种种变症。今发汗后漏汗不止,是卫陽伤而卫外不固。病人恶风,有两种可能,一是表邪未尽,二是卫陽虚弱。汗多不仅伤陽,同时也必伤陰,陰液不足则小便难而不畅。陽气陰液俱虚,筋脉得不到温煦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本症漏汗恶风,仅是卫陽虚,而未达肾陽虚的地步,溲难肢急,也仅是暂时液脱不继,而未到真陰耗竭的程度,况且病机侧重在卫外不固,所以治疗不需四逆诸方,只用桂枝汤加附子一味以复陽固表为主,陽复则表固汗止,汗止则液复,而溲难肢急自愈。这正是治病求本的科学价值所在。

另附: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陽病应当发汗解表,但总宜“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可使邪随汗解,脉静身和而愈。若发汗太过,或汗不如法,则易伤陽气。

      证之临床:有太陽中风表虚误用麻黄汤者,有过量饮服桂枝汤而汗出太多者,有素体陽虚而妄行汗法者,有病轻药重而汗之太过者。“陽加于陰谓之汗”汗出越多,卫陽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陰随之外泄,伤陽损液,变证易生。

    “恶风”原见于太陽中风表虚证,今复提出表明恶风寒的程度较前为甚,乃过汗伤陽,表陽虚弱,腠理疏松,不耐风邪之故。“小便难”是因为过汗伤陽损陰,膀胱津液亏少,膀胱在中医里叫“州都之官”,是藏津液的。还有一个就是“阳加于阴谓之汗”,体内的津液是靠阳气的气化才可以排出体外的,由于错误法发汗,阳气随着津液排出体外,阳气伤害后,膀胱的气化功能也就失常了,小便也就不利索了。陽失温煦,陰失濡养,则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再者由于汗出毛孔张开,体表卫阳不能固表,风寒更加容易侵入人体,四肢伸展也会更加困难。

      此属表证未解亦兼陽虚汗漏。虽是陰陽俱伤,但其病理之根本机转是在陽虚,津伤乃是陽虚漏汗的结果。若卫陽复则表气固,汗即能止,汗止则陰液不再外泄,适量饮水,津液即可自动恢复,故用桂枝汤加附子调和营卫,复陽敛液。炮附子有温经复陽、固表止汗的作用。

辨证论治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成因:汗不如法,伤阳耗津,表证仍在。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炮附子)。

这里是用的桂枝汤这个方子,加了一味“炮附子一枚”。先说说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吧。首先汗出、恶风,本来就是桂枝汤的主证,仅仅把桂枝汤当做发汗解表济是不对的。桂枝汤即可发汗,又可以敛汗,尤其是肌表的阳气被伤害了,卫气弱,病邪进入肌肉层面时,桂枝汤是可以强卫气,固阴液的。但是这里多了个要命的症状。就是“遂漏不止”,这个是这个方子的主证。这个症状是因为错误的发汗所导致的,汗出掉的太多,太快了。因此才会导致后面的症状“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里的主要矛盾不是后面的症状,是前面的“遂漏不止”。

“遂漏不止”津液丢失太多了,阳气也跟着丢失了,怎么办呢?是补津液呢?还是把体表的门先关上呢?一般的大夫就会滋阴补液,不关门补了也没用啊!何况补津液的药不能是脏腑的功能迅速恢复。于是张仲景就告诉后来的中医学习者,不要随便的滋阴补液。因为阳气也丢失了,滋阴补液反而会更伤害身体的阳气。脾胃会被滋阴的药凝滞住,反而不利于身体。《伤寒论》就是在教大家治病的基本原则。

这个时候只要能把体表的汗毛眼关住,让外出的津液回来不就没事了。所以用解肌的桂枝汤。既能驱赶肌表的风邪,还能收敛体表的阴液。可是体表的阳气也就是卫气的不足以固怎么办?那就加一位“炮附子”来解决。

其实体表的卫气和营气,都是身体的气化产生的。体表的阴液也是出于血液和津液。其实体表的所有能量都是来自与体内的脏腑的气化。清代的黄元御认为体表气的根源在于“肾”气的充足。很多平时自汗出的人,多数都是肾气被拔出导致的结果。体表的血也是肝肾脾的气化升发产生的。所以汗出过多就会伤害肝肾和脾胃之气。

古人认为这个错误的发汗治疗的后果会让病产生传变入里的情况,胡希恕老师就和黄元御等古人的认知一样。认为这个误发汗,伤害了体表的阳气,也就损伤了肾的阳气。所以会使病从体表的阳面传到体表的阴面,进入少阴的层面。也即是太阳病治错了,病邪陷入阴的层面,病情就严重了。这里说的病的变化多数指的身体本气出了问题。

那么说说加的“炮附子”,这个附子是个有毒的药,用不对会丧命的。这个炮附子可以温经散寒,温肾阳的药。有人认为生附子主要温里寒,炮附子主要针对经表的寒邪,同时炮附子还可以固表阳。这个方子里可以看出,由于汗出过多,表阳不固而使用炮附子,可见炮附子是可以温经表,强壮表的阳气,同时可以固表。其实固表的前提就是使表的卫气强壮。达到关门敛汗的作用。

但是临床自汗和盗汗的病人很多,不是可以随便使用附子去固表敛汗的。如果是表阳虚而汗出、恶风,可以考虑使用炮附子。如果是气虚而汗出恶风,这个时候最好的药物就是“黄芪”。如果是湿邪阻滞虚热上浮的汗出恶风就祛湿降气。如果是肝胆郁热的汗出、恶风就清肝胆郁热。如果是肾气不纳的汗出、恶风就纳气归元。总之汗出的时候汗毛眼打开就会恶风。所以不要看到恶风就用炮附子。切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