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长城的时代有战国、秦汉、北魏、金、明等,全区长城的总长度约为11200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内蒙古的长城,既有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防御工事,也有中原与草原游牧民族对峙的关隘。还有许多长城,是一个游牧民族为了防御另一个游牧民族而兴修的。如:北魏(拓跋鲜卑)长城之防御柔然,金(女真)界壕之防御蒙古等。因此,长城本身也是我国多民族所创造的伟大工程。战争是民族交汇融合的另一种形式。长城的修筑是战争的结果,虽然原本是破坏性的,但有时又反过来促进和平与文化的交流。例如,汉长城的巨大工程和长期的汉匈战争,令汉匈两族的人力、物力消耗至极限,需要和平。此时,匈奴族比汉族更主动,呼韩邪单于经五原塞长城,到长安见汉帝,提出与汉室缔结姻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奠定了汉匈两族和平交往的基础。自此以后,汉的外长城由呼韩邪单于守卫,在西汉晚期的60年间,边境安然无事,人民安居乐业,牛马遍野,汉匈间亦有频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至今屹立在呼和浩特平原上的昭君墓,也成为历史上民族和平共处的纪念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活跃在内蒙古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党项、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与汉民族之间通过在长城内外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万里长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内蒙古的长城在其中所占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