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荒名臣董煟,蝗灾过境,他下令种植这种作物,救活一县百姓

 qyphhh 2020-02-18

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一次灾荒,可能引起全国的动乱。宋朝之前,历代皇帝对于灾难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也没有系统整理的书籍可以的借鉴。而在宋朝之时,一位名为董煟的名士,写了一本《救荒活民书》,成为后来皇帝制定“荒政”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治荒名臣董煟,蝗灾过境,他下令种植这种作物,救活一县百姓

荒政,就是国家面对天灾灾荒之时采取的预防、救治措施和政策。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蝗灾也好,洪涝也罢,直接影响了百姓粮食的收成,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稳定。而治荒一直是个非常冷僻的领域,中国古代学者文人,特别是宋朝的文人学士们,叹灾荒下百姓多艰者众多,但精于治荒者却很少。

董煟,字季兴,号南隐,南宁德兴人(今江西德兴),宋高宗绍熙五年进士。董煟生年不详,按照他书中所写“半生竒蹇,晚叨一第”可以推算,他当时已经年过中年。在宋史之中,对于董煟的记载不多,只记载了他是在南宋嘉定十年逝世。我们对他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他的书籍之中。

董煟考上进士之后,任筠州新昌尉,随后就被安排到浙江瑞安担任知县。董煟对自己的上半生记述甚少,只说他久居相见,经历了乡村民间的天灾人祸,知道民间利病,也知道各县施行的政策是否对百姓有益。

董煟幼年听闻北宋宰相富弼救治河朔50万饥民一事,对富弼十分崇拜,下定决心成为富弼这样的好官。然而现实之中,他看到的那些官员在面对灾害时大多畏手畏脚,不敢早下决断,甚至为了自己的仕途瞒报灾情,而百姓只得吃野菜,采橡子,天灾引起了饥荒,流民失所,饿殍遍野……董煟最为担心是灾荒引起政权的动摇,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董煟认为,在天灾之后之所以会出现动乱,就是因为统治者“救荒无术”。

董煟刚刚来到瑞安上任,就面临着几十年不遇的洪灾,百姓流离失所,他根据从前的经验开始制定救灾政策。董煟深入灾区,仔细考察各地的灾情,根据县内不同的受灾情况,安排不同的救灾措施。对于重灾区的老弱病残,董煟发放粮食救济,生病的给予救治,死亡之人给予安葬。

治荒名臣董煟,蝗灾过境,他下令种植这种作物,救活一县百姓

董煟还亲自前往富商家中,劝说当地富商能够将库存之中的米平价卖给受灾的百姓,并且鼓励他们设粥棚施粥。在有限的条件之下,董煟已经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抚慰了灾民的心情,也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后来瑞安又逢蝗灾,董煟马不停蹄地四处考察,督促各乡百姓积极捕捉蝗虫。他突然注意到,蝗虫飞过之处,一碗豌豆竟然没有被蝗虫啃食。他立刻回到县里,联合当地乡绅收购豌豆,免费发给灾民们种植。第二年瑞安的豌豆得到了丰收,缓解了当地的饥荒。

这场灾难之后,董煟开始更深层次考虑问题,一个国家每年都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天灾,如何去地址天灾,减轻百姓痛苦,不仅仅是坐在深宫之中的皇帝,每一个官员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所以他根据自己救荒治灾的经验写了这套《救荒活民书》。

治荒名臣董煟,蝗灾过境,他下令种植这种作物,救活一县百姓

这本书一共5万多字,他将历朝历代的救荒史事都梳理了一遍,以史实举例说明,以便后人参考和借鉴。《救荒活民书》是以年代为序的,条理清晰,还记叙了历代名臣治理灾荒的措施和理论。董煟归纳了20多种救荒的措施,提出了系统而又完整的救荒思想——第一:要有健全的粮食储备制度;第二:管理好流通和物价;第三:赈灾策略得当。

对于当时的执政者而言,这部治荒书就是一部救荒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荒政专书。在董煟的影响之下,元明清也出现了很多心系民生的学者,涌现出了很多有关治荒的名著。

董煟的《救荒活民书》之一本来自于救荒实践的巨著,每句话都并非空谈,他的书送到宋宁宗手上之后,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宋宁宗很欣赏董煟的事实就是,亲自召见了他,称赞他“忠惟报国,诚在爱民”,并且认为《救荒活民书》是南宋第一书。宋宁宗下令刊印此书,并且送到各郡县地方官员的手中,“起印册数不限”,并且将董煟封为通仪郎。

治荒名臣董煟,蝗灾过境,他下令种植这种作物,救活一县百姓

《救荒活民书》能够在官员之中流传,并且影响到后来历朝历代皇帝的救荒政策,这是董煟著此书的目的。董煟是一个注重实用的官员,除了这本书,他没有留下什么风花雪月的诗文著作,晚年,他辞官回到故乡,开了个“南隐书院”,安安心心在哪里著书讲学,直到终老。

乾隆年间,乾隆帝非常推崇这本书:“实有经济,与同时空谈性学者殊。”并且下令将其收入《四库全书》之中。一直到抗战时期,民国著名学者邓拓在其著作《中国救荒史》之中,也高度评价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历代灾荒及救荒思想的专著,是中国救荒问题研究的‘扛鼎之作’”

今天在江西上饶德兴市聚远楼,依旧有一座董煟的雕像,他手中托着《救荒活民书》,一共三卷,呈现给君主,也送给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