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口董煟《救荒活民书》

 荷香月暖 2019-01-31

人物简介

董煟,南宋年间人,字季兴,号南隐,今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人,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进士,历任瑞安、辰溪县令,官至奉议郎,有《救荒活民书》三卷传世,另有《抱膝稿》十卷、《南隐集》,均已散佚。

在江西上饶德兴市的聚远楼内,立着十座当地历史上的名人雕像,其中有一座造型十分特殊——身穿宋代官服、单膝跪地、双手捧着一部三卷本的书,呈献书状。通过其铭文可知,这位正是中国历史上的治荒名臣董煟。

五十多岁才中得进士,董煟可谓大器晚成。他在知县任上进献的《救荒活民书》三卷,被誉为“天下第一书”。董煟一生的仕途算不上平坦,却以治荒功绩卓著而名留青史。

德兴市聚远楼内的董煟献书雕像。 

大器晚成

钻研荒政难能可贵

荒政,是中国古代发生了地震、旱灾、水灾、蝗灾、瘟疫等灾难后,政府应灾荒而采取的救灾政策。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即便是国富民强的盛世,应对自然灾难的能力也十分有限。由于在荒年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因此统治者很早就制定出了荒政。

据德兴市史志办主任许廷根介绍,今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人董煟就是南宋年间一位治荒名臣。在宋史中,关于董煟的介绍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不详,只记载了他卒于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对于他的介绍,主要在于他的治荒论著。

著有《宋朝那些事儿》一书的学者周膺指出,荒政虽然关乎国计民生,但在推崇科举的宋代,一般读书人并不热衷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因如此,董煟醉心于研究荒政、关心社会与百姓的行为更显难得。

董煟直至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才中得进士。虽然具体年龄不详,不过有学者根据他自己说的“半生竒蹇,晚叨一第”推断,当时的他可能已有50岁左右。

考中进士后,董煟最初任筠州新昌尉,随后被派遣到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市)任知县。

理智应对

举措得当成功赈灾

董煟刚刚赶到瑞安上任,就遭遇了当地几十年不遇的大水,灾情十分严重,流民离散,家破人亡,令他心急如焚。

德兴地方史志学者邓邦五曾深入研究过董煟的事迹,他介绍称,当时,董煟一边将灾情如实上报,请求朝廷给予赈济,一边组织下属官员分头到灾区各地视察,以便制定相应对策。

通过详细地实地考察,董煟很快掌握了全县的灾情,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救灾措施。对于重灾区的老弱病残及生活不能自理者,官府向其发放救济粮食和衣被,生病的给予医治,死亡的给予安葬。

同时,董煟还劝说引导富户将粮食平价卖给灾民,或设粥棚施舍流民,让那些命悬一线的灾民得以保全生命。

通过董煟实施的赈济、赈粜、赈贷等一系列举措,灾区流民得到了妥善安置和救济。董煟的实干举措也得到了瑞安百姓的肯定和称赞。

前无古人

写下首部荒政专著

董煟曾在文中写到,他幼时便对北宋的宰相富弼救治河朔50万饥民一事印象很深,并因此对富弼十分仰慕。在瑞安治理水患的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民间疾苦的悲惨和地方政府应对灾患的无能。因此,如何完善灾难应对机制、实施适宜得当的荒政,成为了他日夜思考的问题。

后来,董煟结合自身的赈灾经验,并通考古今,写下了《救荒活民书》这部旷世著作。他的本意是总结治灾经验,为朝廷制定荒政提供参考。

《救荒活民书》分为三卷,共五万多字。上卷列举了古代发生的重大灾荒与荒政;在中卷,董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救荒系统,包括粮食储备制度、赈济策略和流通与物价管理三大部分;下卷详备了当朝官员关于荒政的见解和举措。

董煟在书中还系统地阐述了从上到下各级官吏应当履行的救荒职责,提出了“厚下”恤民、“仁政”减灾的荒政主张。不仅列举了史实,在每条史料后面还都有他本人的评语,表达了救荒不应仅仅以荒时宽征薄赋为主,更要注意平时恤民、富民的民本思想。

据了解,《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荒政学专著。

摘自:2014年12月17日 09:16    凤凰网江西http://jx.ifeng.com/humanity/jm/detail_2014_12/17/3299534_0.shtml

来源:江西晨报


                       ——海口董姓宋代著名历史文献

              海口 张 书

  在南宋宁宗帝时期,宋朝国内各个郡县的府衙主要官僚手中,都有一本由皇帝颁旨下发的救荒书籍《救荒活民书》,此书被宁宗皇帝誉为“南宋第一书”。

  为了让本邑德兴人更多地了解祖先的文化、聪明智慧及其对国家的贡献,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对董煟的《救荒活民书》的内容及意义进行剖析,与读者共享。借此以便激发德兴本邑人的文化认知感,唤醒当地人的历史文化品味观念。

  
《救荒活民书》的作者是宋代的董煟。董煟,字季兴,号南隐,今德兴海口村人。南宋绍熙五年(1196)进士,曾任浙江瑞安知县,后因《救荒活民书》进献宁宗,获赐绢帛,升通议郎。该书分为三卷,上卷是"考古以证今",选录上古到南宋淳熙九年(1182)历代有关荒政和救荒的文献资料;中卷是"条陈今日救荒之策",即提出救荒的具体办法。下卷是"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辑录宋朝各家对荒政的言行。还有"拾遗"一卷。

  中国人民在与蝗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记载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起初只有只言片语散见于各类古籍之中,直到南宋董煟《救荒活民书》才第一次收到载了治蝗专篇,虽未形成专著,但亦堪称中国治蝗类农书的鼻祖。

   董煟在书中保留了许多现已失传的资料和史实,如宋代有关治蝗的法规,如熙宁诏书、淳熙敕等就是通过他的书保留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董煟在摘录前人的资料时,以"煟曰"的形式,对前人的议论和作法进行讨论,提出了自己 的见解和主张。如卷上提到:"唐太宗谓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瘐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蓄积本是为了备荒,没想到文帝好心办坏事,对此,董煟以"煟曰"的形式发表评论道:"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者又其最次。太宗咎隋文积粟起炀帝之侈心,其规模宏远,不乐聚敛可知矣。近世救荒有司鄙吝,不敢尽发常平之粟,至于丰储广惠等仓,又往往久不支动,化为埃尘,谅未悉太宗之意。"指出了只知聚敛,不知散发的后果。 

  卷二董煟 开宗明义地指出,"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这五种方法是:常平、义仓 、劝分、不抑价、禁遏籴。"常平以赈粜,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有禁,抑价有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的办法,如检旱、减租、贷种、遣使、弛禁、鬻爵、度僧、优农、治盗、捕蝗、和籴、存恤流民、劝种二麦、通融有无、借贷内库之类,对此董煟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论述。在"捕蝗"一节中,煟曰:"太宗吞蝗,姚崇 捕蝗,或者讥其以人胜天,臣曰不然。天灾非一,有可以用力者,有不可以用力者,凡水与旱非人力所为,姑得任之,至于旱伤则有车戽之利,蝗蝻则有捕瘗之法,凡可用力者,岂可坐视而不救耶,为守宰者当激劝斯民使自为方略,以御之可也。"董煟还特别推崇一种避蝗的办法,他提到:"吴遵路知蝗不食豆苗,且虑其遗种为患,故广收豌豆,教民种食,非惟蝗虫不食,次年三四月间,民大获其利,古人处事其周悉如此。"董煟认为救荒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为各地"风土不一,山川异宜",要注意"预先讲究",即事先调查研究,措施要"讲求实惠",不可死板拘泥。 

  卷三辑录了宋代各家对于救荒的言行。前有一"救荒杂说"。中心意思是说,各级官吏(人主、宰执、监司、太守、县令)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责任。接着对各级官吏的责任范围作了详细的规定。本卷的中心是辑录有关官员和有识之士的救荒言行。诸如"田锡论救灾"、"毕仲游救荒"、"滕达道赈济"、"吴遵路赈济"、"文彦博减价粜米"、"韩琦平价济村民"、"彭思永赈救水灾"、"吕公著赈济"、"曾巩劝谕赈粜"等四十余事。 拾遗部分写法上接近卷一、卷二,即在引述文献的同时,加上"煟曰"的按语,收录了"淳熙敕 "等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文献。 

  现写一篇董煟上奏给宁宗皇帝的《救荒活民表》一文,并翻译成白话,以供读者鉴赏。

             救荒活民表

             宋 .  董煟

  臣煟言:天地无私,未免饥穰之运;帝王有备,乃全造化之功。盖人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非预期为之讲究,则临事何以通融?

  臣观上古垂世之书,备考历代救灾之术,阻饥播百谷,固虞舜出治之为先;救荒聚万民,亦周公太平之所讲,凡上下之兼足,皆有无之相通。霸政多端,田赋再倍。国无九年、六年、三年之蓄,岁有大饥、中饥、小饥之虞。委积以待凶荒,不复见昔人之职;公私犹可痛悼,尚当形汉室之忧。倘或有水旱霜蝗之灾,无宁弛山泽关市之禁。义仓不在当社,常平多乏本钱,财积或化为尘埃,赈济只及于游手,遣使劝分,徒为扰尔;抑价遏籴,殆有甚焉,岁小不登,民大受害。

  臣久安田里,多历艰危,常怀拯世之心,妄意苏民之事。幸叨一第,忧居累年,人微无肯信其言,官小莫能行其志。爱摭古今救荒之义,定为州县活民之书。恭惟皇帝陛下,道通神明,德侔高厚。体孝庙爱民之念,循光宗初政之规。轻赋薄徭,以厚民财;发政施仁,以固邦本。一言之善,虽刍尧而不废;万世之策,与社稷以同休。辄写愚衷,仰陈睿览。倘是书通行于世,固微臣至愿之私;俾黎民得以不饥,实圣造生成之赐。所有臣撰述《活民书》,谨缮写成册,随表捧诣进以闻。

  译文:

  救治灾荒使百姓生存下去(呈给皇上)的奏折

  臣认为:天和地是大公无私的,但国家也还是难以避免灾荒的命运;(作为)一国之君有备荒的准备,实在全是国家的福气。(这是因为)百姓是把吃饭作为头等大事,(而)国家是以百姓作为治国的根本,如果不是事先把百姓大事(进行仔细的)研究,那么事到临头我们该怎么(凭什么来)应对?

  臣看过上古流传至今的著作,详细地考究过历代救治灾荒的技术,控制因稻谷歉收引发的灾荒而播种百谷,是虞舜最早的治荒方法,救治灾荒聚集百姓,也是太平时期周公所提到的,凡是全国上下百姓财货都很充足,这都是缺乏的和富余的相互流通的结果。霸王的政治有多种缘由,(其中之一)田赋不断的成倍增加。(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九年、六年、三年的储备,(则)每年就(可能)会有大的饥荒、中度的饥荒和小饥荒的忧虑。做好储备以应对严重饥荒时期,(而)你(不是)再也看不到前人在职;这样的个人还是值得人们哀悼的,但是和汉时期相比较(国家的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 如果有水灾、旱灾、冰霜之灾、蝗虫之灾,(还)不如放松山川河流的关卡的禁令。备荒而设的粮仓不设在当地,常常是因为平时缺乏本钱,(就导致)积累的财货有时化为尘埃,赈济灾民只满足于临时空手派遣使者(去各地)分配,(实际上)只是白白地增加麻烦(惊扰百姓)罢了;控制粮食的价格,抑制人们买米,危害是很严重的,一年没有收成,百姓就要深受其害了。

  臣长期安稳的生活在乡村,经历了很多艰难和危机的岁月,经常怀有拯救百姓于水火的思想,常妄想启发百姓。有幸考中功名,忧苦地(怀有救治百姓之心)度过了许多年,(但是)臣地位卑微没有人肯相信我的话,臣官职低下(又)不能实践我的志向。臣平时喜欢摘取古今救治灾荒的真义,把它定名为州县活民的书。圣明的皇帝陛下,您治理的国家政通人和,(您)就像神明一样,德行高厚,实行孝道体察关爱百姓,遵行先祖光宗当初实行的政策,减轻赋税和徭役,以此来积累民财,推行仁政来巩固国家的根本,如果是一句好的建议即便是浅陋之人所提供也不废弃,经国治世的良策可以和国家社稷共存亡。我写下了我的想法,献给皇上(恳请)阅览。如果书能通行于世,实在是臣最大的愿望,(但愿)百姓因此而不再遭受饥荒,(这也)实在是皇上您的恩赐。所有臣所写的《活民书》都编撰成册,和表一同呈送希望您能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