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思明居士 2020-04-18

在明亡清兴王朝交替,八旗铁骑踏遍神州大地,整个华夏都陷入战火硝烟之中。然而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不同,满清在入关之后迅速的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因为战乱而动荡的社会秩序得到快速恢复,从而巩固了自己统治基础坐稳了江山。

那么在明清交替的纷乱年代,普通百姓将生存做为了第一需求。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生存需求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清朝能够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便在于极好的解决了粮食问题。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粮食制度当中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仓政制度!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一、明亡清兴,社会凋敝的现实状况

满清立国之初,由于朝代的更替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多隔层面的现实因素导致了粮食问题成为百姓的第一需求:

一是地方行政空白。由于清军入关和各地农民起义,使得明朝的地方统治全面崩溃。这样全国多个地区便开始出现了大量的行政空白。正是因为行政体系的崩溃从而导致了粮食市场调节机制的失灵。简单说,就是粮食收不上来而散落在民间,那么便不能够科学的按需调配,有的地方粮食太多难以消化,则出现“谷贱伤农”;有的地方则连最基本的粮食保障也达不到,导致路有饿殍。

二是商家囤积居奇。战乱年代粮食贵如金,所有人都明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道理,故而民间的商家自然会把高价出售粮食做为谋取暴利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前面一条地方行政的缺失,导致缺乏平抑粮价的有效行政手段,这就使得“囤积居奇”的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自然会愈演愈烈。

三是各地战乱频发。朝代更替必然伴随着频繁的战乱,军队对于粮食的需求和消耗那就是个天文数字,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百姓的粮食供应空间自然会遭到很大程度的挤压。更何况各地战乱区域的百姓自然以逃命为先,哪里还有精力维持地方生产,人口逃亡、田地荒芜的现象基本呈现出了一种常态。

综合上述三种主要因素,使得清政府从立国之初便必须要面对迫在眉睫的粮食问题。虽然清朝建立之初采取了诸多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但是粮食总量的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在粮食的存储和配给机制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尽可能的汇集有限的粮食并高效精准的配给给百姓,这就出现了清代的仓政制度。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二、清代仓政的核心思想与整体逻辑

首先我们要讲清楚什么是仓政

所谓仓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粮食存储,就是在平时各个行政地区建立专门的仓库集中存储粮食,从而为应对灾荒年间粮食短缺而做好准备;第二是粮食发放,当粮食短缺的情况出现,则有行政机关(官府)主导向民间有序发放粮食,确保百姓能够平稳渡过灾荒,这两个部分统一起来便称为仓政!

接下来我们要讲明白清代的仓政!

仓政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普遍应用的一套体制机制,从明代开始更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粮食政策。但是到了清朝的仓政,其核心内涵及整体逻辑又有了新的延伸。一是其建立之初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快速恢复社会秩序;二是其整体逻辑是将民间散落的粮食集中高效使用,使之具备了“计划经济”的特点;三是其核心思想在于官民合办保障不时之需,这实际上也就与现代的保险投资思想相类似了。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三、常平仓、社仓和义仓是清代仓政制度的主要形态

一是官办常平仓。这是仓政当中最为主要的形态,即在全国州县官府设立的专门仓库,并由官方建设、官方经营、官方使用。这一类仓库从清代顺治皇帝在位时期开始建设,见于《清朝文献》通考:顺治十七年,定常平仓集来之法,议定春夏出巢,秋冬来还,平价生息,务期便民。这种官办仓库要求极为严格,在建设标准和容量上均有标准,而且是由朝廷划拨专款建设,各地州县衙门不得挪做它用。

二是官民合办的社仓。这种仓库多设置于乡村,由官府进行管理,粮食的来源由官府出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摊派给境内的乡绅百姓捐缴。但是社仓有个特点,并非是无偿向百姓发放粮食,而是以借贷的形式为百姓解燃眉之急,而借粮的老百姓渡过难关之后需要连本带息一并偿还。

三是纯民办的义仓。义仓多为地方上有号召力的乡绅组织百姓自发捐助而成,其设置地点多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镇。实际上义仓的出现则说明了民间财力已经较为丰厚,多数百姓家中已有余粮,而大家基于长远打算未雨绸缪,就把多余的粮食集中起来存入义仓,以备不时之需。这种思想实际上和现代保险业的商业逻辑已经非常的接近了。

四是各类仓库的粮食来源。仓政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粮食的来源,那么常平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这里主要有五种渠道,首先是来自民间乡绅百姓的募捐;第二是州府县衙使用库存的资金进行粮食采买;第三是息谷,也就是用仓中的陈年旧粮换取新粮入库;第四是由上级行政机关划拨调配的粮食;第五是漕粮转运,及国家依靠运河运输粮食的时候会向运河沿岸地方配给粮食。正是这五种粮食来源有效支撑了仓政的运作。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四、仓政是清代的保险,保了百姓也保了大清的江山

我们说清朝的仓政已经初步具备了当代保险业的诸多特点。那么,最后我们来详细的分析一下,仓政这个“保险”究竟为大清江山保了哪些险?

一是平抑粮价,是调控粮食市场的保险。每当粮食丰收之时,粮食价格大幅下跌之时,国家通过仓政系统以“官价”大量购入粮食,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使得国家手中掌握了数量惊人的粮食。而每当因为灾荒粮食市场出现粮食供应紧张之后,官府又可以低价出售粮食给老百姓,从而杜绝了商人“囤积居奇”,又避免了社会动荡。

二是赈灾备荒,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保险。灾后赈济是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事情,但是在赈济过程中往往存在“无粮可赈”或者“筹粮缓慢”的现象。当仓政系统发挥作用后,往年多余的粮食都被集中储备起来,需要调集的时候只需就近从周边的大型粮仓调拨,远比从民间散户手中收粮要快速高效,从而使得赈灾的效率大大提升,极大的减少了灾民因为无粮可食而发生暴乱的情况。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三是息谷借贷,是维护农业秩序的保险。“仓谷贷之於民,秋收时加息还库”,这种仓政的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农民渡过青黄不接的困难时期,使其不至于贩卖土地、流离失所,而在渡过难关后可以再次种植投入再生产。当粮食丰收之后,农民连本带息将谷物归还仓库,这样就使得仓储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丰盈。

四是供给军队,是保障国家武装的保险。所谓“皇帝不差饿兵”,仓政系统是清代军队粮食供应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可供大军集结时快速的进行粮食调集,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军队作战时应急粮食保障点,直接供军队士卒取用。在清代乾隆年间,交趾地区发生民乱,朝廷的军队在平乱作战时就曾经在广西一带就地接受当地粮仓的补给。

五是社会公益,是国家凝聚民心的保险。仓政系统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社会公益,比如在做救济孤寡、兴修水利、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时,仓库中的粮食既可以向特定对象供应,也可以作为“薪资”发放。比如《广西通志》就曾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平南县孤贫十一名,岁支谷四十四石,在社仓息谷内开支。

清朝的保险制度!高效率的粮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综合上述五点我们可以看出,仓政制度确实为清代的百姓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也为清朝政权的统治上了多层“保险”。最后,我们结合当代的保险制度对清代仓政进行一个概括,其核心表现为:在“投保”环节,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社会力量为辅助,有组织的将散落民间的粮食集中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保险赔偿”环节,则是由官府或者民间组织针对现实需要,有组织的进行精准投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