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防护和消毒,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医院时不会携带病毒。作为抗击疫情的战士,医务人员应该被尊重和善待。
疫情如大敌,各地都加大力度严管严控,硬核操作也迎合了网友们的心声,获得无数好评。可在一些地方,防控措施的矫枉过正,让医务人员有苦难言。 据环球时报道,2月1日,河南南阳南石医院的护士下班回小区遭阻拦,阻拦者认为南石医院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害怕她们携带病毒回家感染人。医院汇报后,南阳市防控指挥部发布通知解决医护人员出行问题,制作临时工作证做通行证。 在疫情面前,医务工作者们不计生死,不求回报,最辛苦的是他们,最需要安慰和理解的也是他们,再多的赞誉和掌声给他们都不够。没想到,辛辛苦苦奋战在抗疫一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却被拒绝。据笔者了解,很多医务人员这段时间也不敢主动回家,怕把病毒带回家,只能通过电子屏幕和家人相互安慰和鼓励,报平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对此回应道:“有些人担心我们的医护人员在定点医院诊疗护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乘坐交通工具或者回家时会不会把病毒带出来,我想这是大家的疑问,更是医护人员家属的担心,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医护人员,即使是在隔离病房接触患者,都会按照严格的要求,经过科学防护才进入病房开展工作,经过正确的消毒防护措施和院感防护手段的医务人员在离开病房和医院时都是不会携带病毒的,请大家放心。医务人员作为抗击疫情日夜奋战在一线最直接的战士,我们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被尊重、被善待。”人民日报也呼吁:“经过防护和消毒,医务人员离开病房、医院时不会携带病毒。作为抗击疫情的战士,医务人员应该被尊重和善待。”研究员冯录召还表示:“新冠病毒主要是靠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飞沫沉降到地面后,鞋子即使有可能沾染到病毒,但病毒量也非常少,所以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对鞋底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即可。”总之,医务人员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医疗操作可能传播的风险,做好个人防护、手卫生、病区管理、环境通风、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等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最大可能避免医院感染发生,将感染的风险降到更低。 1.从事诊疗活动期间,医护人员均应佩戴医用口罩,并定期更换。2.在预诊分诊处的医务人员必须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医用外科口罩。3.面诊疗期间给患者及陪同家属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做好诊室的有效通风。4.在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应在日常诊疗活动和查房时穿工作服、一次性隔离衣,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5.采集呼吸道样本时应戴防护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屏。6.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加戴乳胶手套。7.进行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检查、气道护理和吸痰等可能发生气溶胶或喷溅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乳胶手套、穿医用防护服(可加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必要时佩戴呼吸头罩。8.禁止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污染区,以避免各个分区的交叉感染。严格按照穿脱流程穿脱装备。穿个人防护用品流程
1.医务人员通过员工专用通道进入清洁区,认真洗手后依次戴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帽子或布帽、换工作鞋袜,有条件的可以更换刷手衣裤。2.在进入潜在污染区前穿工作服,手部皮肤有破损或疑似有损伤者戴手套进入潜在污染区。 3.在进入污染区前,脱工作服换穿防护服或者隔离衣,加戴一次性帽子和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共穿戴两层帽子、口罩)、防护眼镜、手套、鞋套。医务人员离开隔离病区脱摘防护用品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前,应当先消毒双手,依次脱摘防护眼镜、外层 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和外层一次性帽子、防护服或者隔离衣、鞋套、手套等物品, 分置于专用容器中,再次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换穿工作服。 2.离开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先洗手与手消毒,脱工作服,洗手和手消毒。3.离开清洁区前,洗手与手消毒,摘去里层一次性帽子或布帽、里层医用防护口罩,沐浴更衣,并进行口腔、鼻腔及外耳道的清洁。5.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或者隔离衣等防护用品 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6.下班前应当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对待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我们除了理性的避开它,暂时没有其他办法,也相信在这艰难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战胜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