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158

 白玛多吉8799 2020-02-18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五十八条

原文: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注:①谷不化:食物不消化。

      ②客气上逆:不是人体正气,是胃虚而滞的病气上逆。

释义:(胃气重虚、痞利俱甚的证治。)

      太陽伤寒或中风症,医生本应发汗解表,反而用攻下法,损伤脾胃,导致病人一日腹泻数十次,泻下不消化食物,肠鸣厉害,胃脘部痞满硬结,干呕,心中烦躁不安,医生见胃部痞硬,认为是邪热内结,病邪未尽,又行攻下,致痞胀更甚。这种情况并非邪热内结,而是中气虚弱,浊气上逆,气结心下,故胃脘部痞硬,主治用甘草泻心汤。

      伤寒、中风等表病,都应该使用解表法以疏散外邪,不能使用攻下法治疗,以免引邪入里,导致其他变证。医生违背常理,使用下法,是为误治。  

     本条伤寒中风并举,是指或伤寒或中风,不是伤寒又中风,也不是伤寒之后再中风,意在不论伤寒还是中风,皆不可用下法,不应下而用下法,故曰医反下之。误下不仅表邪内陷,而中焦脾胃之气必然损伤,于是水谷不能消化,陰陽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腹中雷鸣而下利日数十行,胃气上逆则心下痞硬而满,中虚邪扰,更干呕心烦而不得安。医者误认心下痞硬,干呕心烦等症,为实邪未尽,而又用攻下方法,心下痞硬因而更甚,这乃是胃气愈伤而气愈上逆之故,所以进一步指出“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也”。所谓“客气”,是指因虚而滞的病气,气愈虚则上逆愈甚,不可误认为单纯的结热,这一分析,对虚实疑似辨证,极有指导意义。吴又可总结临床经验,“下后痞即减者为实,下后痞反甚者为虚”,可做本条理论的佐证。既然中虚气逆更甚,自非半夏泻心汤所能胜任,也不是生姜泻心汤所能主治,而最适宜长于益气缓急的甘草泻心汤。

     误下后损伤中焦脾胃之气,表邪乘虚内陷,以致中焦寒热错杂,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呕吐、下利、心烦等。病人下利次数甚多,完谷不化,较之半夏、生姜泻心汤证的下利为甚,说明脾胃气虚的程度很重。其心下痞满而“硬”,亦是因脾胃重虚,推动无力,气机壅滞较甚所致,不是邪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故曰“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不可见“痞硬”就与结胸之“石硬”相等同,而用攻下之法。若误用攻下,势必更伤脾胃之气。气虚运化无力,则气机也易于停滞。脾胃正气遭受重创,气机壅滞尤为严重,所以“其痞益甚”,其余症状也会相应加剧。总属中焦虚甚,寒热错杂,治当补中和胃,消痞止利,用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无人参,恐属遗漏。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均有人参,《金匮要略》、《千金方》与《外台秘要》中所载的甘草泻心汤也都有人参,而本证为脾胃重虚、痞利俱甚,按理应该使用补脾益胃的人参。本方与半夏泻心汤药味一样,同为辛开苦降甘调之法。较之半夏泻心汤,本方重用甘草以补脾胃之气。

       本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有心下痞、呕、利等证,但本证之特点在于痞利俱甚,以此可作鉴别。

辨证论治:

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成因: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为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