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读伤寒182

 白玛多吉8799 2020-02-18

              《伤寒杂病论》

                   ――第一百八十二条

原文:问曰:陽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注:外证:表现在外面的症候。

释义:本条讲陽明病的外症。

      问:陽明病的外在症候有何特点?答:是身热,汗自出,不厌恶寒冷,反而怕热。

  上条论述了陽明病的成因及其内实的见证,本条接以补充陽明病的外证。外证与表证含义不同,表证是对邪在肌表的所见脉证的概括,具体指太陽病,而外证则是里证表现于外的证候。里热外达,外证必见身热。三陽受邪虽俱见发热,但热型各有不同。太陽病为邪伤荣卫,陽郁于体表,故见“翕翕发热”;少陽病为邪在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故见“往来寒热”,而陽明病则为邪结于里,热由里向外腾达,故表现为“蒸蒸发热”,即像炊笼之热气腾腾。若以手扪患者皮肤之热比较,太陽病初扪尚觉灼手,但扪之时久则热度渐逊,而陽明病之热,则扪之愈久,热感愈甚,以此可作临床鉴别。陽明里热外蒸,逼迫津液外泄,必见汗出,故汗出亦为陽明外证之一。六经为病见汗出者,非仅陽明一经。太陽病中风证有自汗漐漐;少陽病有合目汗出,少陰病亦有因阳虚不能固表的自汗出等,但均不及陽明病汗出为甚。陽明病由于里热炽盛,不断地向外发越透达,迫使津液大量外泄,而表现为汗出连绵不断,所谓“陽明病,法多汗”,其理即在于此。陽明病的汗出虽有一定的散热作用,但其热并不因汗出而退,这又与太陽表证之热随汗解不同。“不恶寒,反恶热”是陽明病与太陽病以及少陽病的鉴别要点。病在太陽,发热与恶风寒同时并见;邪在少陽,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而陽明则由于热结于里,里热外达,表里俱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乃陽明确实不移之候。盖不恶寒,则表证已罢,悉人陽明,并与三陰无关。恶热之前加一“反”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可将太陽之恶风寒与陽明之恶热的本质揭示无遗。

  或谓三陰病证有时也可发热,然而三陰证之发热者,不外以下几种情形:其一,三陰证兼表,有发热恶寒之可能,然必与陰寒证并见;其二,少陰、厥陰热证,以邪从热化,故有发热,然必与该经证候齐发;其三,少陰、厥陰之陽气未复,于厥利脉微诸证中,见发热,四肢转温等,是病情向愈之佳兆;其四,陰盛格陽,或陰盛陽脱证,以其残陽外扰,而有假热外见。这些发热,与陽明燥热有性质上的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必须予以严格鉴别,切勿混淆。

  陽明燥热反映于外的证候,表现多端,何以确定以上诸证为外证?如上所述,此证足以独立于其余五经之外,并完全具备陽明特征,为外邪深入陽明化热化燥之标志。换言之,凡具此证者,皆可称为陽明病。至若潮热、谵语之类,亦为陽明外见之象,于外证中不加标明者,是因病情显著,已人危重之期。若必持危重证毕见,方识陽明面目,岂不晚矣?

      事物的发展变化,内与外是相互关联的,古语云: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即可知其内。诊察疾病,也不外乎这一规律。所谓陽明病外症,就是指陽明病所表现在外面的症候。本条设为问答,以突出陽明外候,使医者对陽明病能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陽明病的辨证。只要见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症,就可确诊为陽明病。陽明主燥,所以《内经》有“陽明之上,燥气治之”的论述。邪入陽明,大都从燥而化。因此太陽病的恶寒,到了陽明就恶寒罢而反恶热;胃为津液之府,陽明热盛,迫液外泄,则腠理开而汗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