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伤寒论》前3条,是理解经方医学的重要心法

 中医知识圈 2021-07-11
由于历史的原因,《伤寒论》一直都是以经解经,很多概念混乱不清,造成了理解、争辩的不同,存在着误读传统,加之各体系不同的解读,让经方医学越发远离临床实际,乃至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都不没有开过桂枝,麻黄,细辛,附子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的总纲,称太阳证更为合适,以前一直讲六经辨证,由于六经一直存在着诸多的解读,各家医学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而在胡冯经方医学体系里面,六经是一个模型,六个证,包括了三个病位,每个病位有两种病性,就是六证。

所以,太阳病,就是临床表现为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系列的症候反应,在经方医学体系里面,太阳病就是在表的阳证。所谓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部位时,即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于表,即称之为表证。

太阳病,太阳病是表证之一,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其病,但限于自然的良能,将汗不能汗的病例状态。

无论什么病,如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支气管炎等只要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一类症候反应都称之为太阳病,所以太阳病,无论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常见,不单是感冒,门诊中常见杂病,都会有存在太阳病,这个是其他辨证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具体文章在公众账号写过很多,具体可以参考:6月26日不能忽略表证辨证眼目。

中风、伤寒:不是中于风,伤于寒,古人有此看法,亦不外以现象当本质的错觉。至于风伤卫、寒伤荣更是妄说,不可信。中风、伤寒是太阳病的两个证,一个是有汗,脉缓,胃气虚,津液不足,要健胃生津液,发汗解表,一个是无汗,脉紧,人体津液充足,发汗解表即可祛除邪气。

理解了前三条,会对经方医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及理解,一群人,在同一个环境,同时感受风寒之邪,由于人体各个正气虚衰不同,临床症候反应千差万别,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经方医学认证角度是通过临床症候反应来建立六经的辨证模型的,相对于医经体系解读,更容易穿透仲景之门,步入经方的大门,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从而慢慢读懂了《伤寒论》,对于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了一定自信,不然以前,真的没有把握,临床效果也不是特别好,临床疾病是复杂的,很多慢性病,治疗有时也不是很好,需要及时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