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二百零七条原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释义:(陽明内实与热郁心烦的证治。) 本条讲胃家实热上扰的心烦,可用调胃承气汤。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陽明病的外候。未经过催吐或泻下法的治疗,而心烦不安,这是胃肠燥热壅结所致。《内经》说:“胃络上通于心。”胃热炽盛,心神被扰,所以心烦。提出不吐不下,意在表明本症心烦为有形之实热,以便与汗吐下后无形之热留扰胸膈之烦作鉴别。这种心烦是因有形之实,当然非清宣郁热的栀子豉汤所能治,所以宜用缓下泄热的调胃承气汤。 陽明病,未经吐下,则实热留中,燥结为患,故心烦。胃脉通于心,胃中燥实热邪,循经上扰,则神明不安而心烦。本条是接前陽明病不可下证之后,又论述其司下之证,显示陽明病既有禁下之证,又有当下之证。当下之证意味着陽明燥实已成。但当下之证也要分清病位深浅、病势缓急以及燥结程度的轻重。若病位深,病势急,燥结程度严重者,则可用大承气汤;若病位深,病势缓,燥结程度不甚者,可用小承气汤;若病位浅,病势缓,燥结程度轻者,则用调胃承气汤。张仲景遵循由上到下、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病变层次,首先论述调胃承气汤证的辨治。 历代医家对本条“不吐不下”的解释一直有争议。最早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认为,“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后世多数注家依照成氏见解,把“不吐不下”作为治疗过程来看。但也有一些注家把“不吐不下”看作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即病人既不呕吐,又不泻利。结合临床推敲文意,后者的解释亦是颇有道理的。因心烦常在多种病证中见到,吐而心烦者,属少陽;不吐不下而心烦者,属陽明胃燥,因此“不吐不下”就有鉴别诊断的意义。若将这两种意见结合起来,则更较全面,即未经吐下而见不大便、心烦等证,说明非属栀子豉汤证的虚烦,而属于陽明胃家热实的实烦。又因不见腹痛拒按、日晡所发潮热、溅溅汗出等大肠燥实证,故不用大承气汤,而用调胃承气汤以泻热润燥,调和胃气。冀燥热得解,胃气调和,则心烦自止。 调胃承气汤方义,在前面已有论述。因本方中有甘草与大黄、芒硝同用,泻下之力较缓,以缓下之法而使胃气调和,故名日“调胃”。承者,顺也,有承继、接续之意。“气”,指肠胃之气。因为承气类泻下之药,可使胃肠之气承之以下,故取名“承气”。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二,一是“少少温服”,多用于和胃,一是顿服,主要用于燥热内结,如本条。临床应视证情而选用适当的服药方法。 辨证论治: 主症: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大便不通。 成因: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己亥年八月初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