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石山王阁 2020-02-19

中国有很多民俗,清明节就算一个。有些事,约定俗成,是必须要知道的。这个要求,和那些民俗专家们不一样,专家们爱标新立异,甚至钻牛角尖,像孔乙己一样,研究回字的几种写法。

民俗毕竟是属于俗人的,这里要说的不是什么学问,而是常识。有学问能获得尊敬,没学问也不可耻,可要是连常识都不知道,就是无知了。注意,下面要说的这些,都是常识。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祭祖

中华传统习俗,扫墓祭祀,对祖先表达缅怀之意,千年一直延续。随着流传时间变长,民间参与相对广泛,官方就会适时地给予正式认可,变成了法定节日,一些必要的仪式也就随即产生了。

文化,的确很奇怪,不论多么渺小、多么不值一提,只要和文化沾边,或者冠之以“文化”,就变得高深莫测,就有了文化内涵,相应的仪式感就会出现。比如说茶,不过是几枚植物的叶片,放进水里而已。但是,当叶片的种类变多,水温也有高低的区别后,就成了茶文化。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自黄河流域发展起来。从农时的角度讲,更偏向于中国北方文化,清明最早的含义,只和农耕有关。唐玄宗时期,人们觉着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上距离实在太近,官方放假时间不好安排,干脆二合一了,经过拼接后,产生了一个小长假。

于是,清明节具备了寒食节的任务,秉承孝道,给大家提供了祭祖行孝的机会。《礼记》说:“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这算是践行的最后一个环节。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祭祖的规矩,首先在时间上就有说法

中国北方俗语:“早清明,晚十月一”。祭祀的时间,清明要提前,该有的仪式不要等到当天;而阴历十月一的祭祖,则可以在十月一当天,往后顺延几天,也可以。

十月一时,天气渐寒,人们感觉自己要增添棉衣棉裤了,认为祖先那边也一样会温度变冷,于是除了烧纸钱外,还会统一购置保暖外套之类,当然也是纸制品。清明就不同了,地气回升,天气变暖,只需要压纸钱。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虽说春雨贵如油,交节老天爱变脸,北方的清明,大多时候,雨水还是会如期而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肯定是要下的,但行人却并不像诗人说的那样伤感,每年清明都要上,新坟多年以后变为老坟,人们更多的是借机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怀念。

除了时间,祭祖的仪式也需要注意

家族观念强烈的人家,首先族人提前约好,聚在一起,这是必须的。民间说法,一个坟头,不上两次。家人已经烧过纸钱,族人就不能再烧。按理说,不同的人,分批次给些纸钱,多多益善,岂不更好?可能是祖宗撒手而去后,更希望家和万事兴,大家一起上坟,显得家庭和睦吧?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参与人员的众多,浓重的仪式感也由此而生。族人共同奔赴祖坟,先要恢复坟丘受损的地方,清理杂草,找块石头,将白色的纸钱压在坟头,摆好逝去长辈爱吃的果品,然后按照族中辈分的长幼,依次磕头。

白居易曾说“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如果不是公墓,现在这种景象同样也很常见。清明时节,山坡林地,平原田野,正是春和景明,绿油油的旷野中,坟丘本不明显,只是那几条白白的纸钱,煞是显眼。

清明节祭祖:一家坟,不烧两次纸。注意这些忌讳

总的说来,清明节祭祖,气氛并没有多少感伤,人们更愿意认为,这是一个和逝去长辈谈心的机会。甚至还带着一些愉快的心情,因为时间已是清明,草长莺飞,憋了一冬的人们,早早就盼望着沐浴着暖暖的春风,戴上柳条帽圈,满世界放风筝去了。

毕竟,在世的人好好活着,才是对祖先最好的慰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