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遇到困难想放弃的孩子,心里真正在想什么

 昵称44943940 2020-02-20

这些天陪叮当宅在家里,他对桌游突然有了空前的热情。老母亲在开心陪玩时,又有了新的苦恼。因为他禁不起输,遇到困难就想放弃。

有次和叮当折小兔子,期间他有两三次都想放弃。最后在画兔子表情时,眼睛画的过大改不过来,终于崩溃的哭了:妈妈,怎么办?画的不好啊。

说实话,当时我心情也被他搞的挺烦躁,因为整个过程他都带着哭腔。虽然中途我有提议“要不要吃点东西”“我来帮你先做下”把他带离痛苦情绪,重获笑颜。

但这个化哭泣为笑颜的过程,其中最多的却是我的焦虑,而并非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当然调整好情绪,看着哭得正伤心的叮当,表面上他在说:“我不会画。”

但实际上他心里想的是:

“画不好真的让我很沮丧。”

“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么都可以做成,现在我却画不好这个,我生气又难过,我不那么厉害我真的好怕。”

我让他停在手中的画笔,张开怀抱轻声安抚他,说出他内心的这种挫败难过的情绪:“你一直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这次没画好,所以你觉得很生气,很难过,对不对?”

叮当扁扁嘴点点头,哭得更大声。

等他哭声慢慢弱下来之后,我说:“刚才那只兔子折纸,你很多次都觉得困难,但最后还是坚持折完,而且折的还不错。你没放弃,妈妈真的很开心。”

叮当(挫败):可惜我画的眼睛还是不好。

我说:因为你是第一次画兔子耳朵,一下子太用力了,妈妈也经常在尝试第一件事时,会出现错误。所以要不现在我们在另外一张纸上,练习下怎么画眼睛,然后重新折一张,或者把画好的眼睛,给那只兔子黏上去好吗?

叮当:好啊。

他接受了我的提议,看起来情绪也没那么糟糕了。

也更让我理解到,所谓“共情”,不是我理解孩子那么简单;是我真的看到了孩子的难,去帮孩子找到有用的办法,让孩子能做到。

前些天也有不少读者留言说孩子一样,我把之前看儿童心理博士陈忻老师的课《孩子不想坚持怎么办——从练琴的角度谈孩子的整体养育》后写的一些心得,重新翻出来看,总结的5点实操技巧,特别是最后一段,此刻来看,觉得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文章发布于2018年,内文有改动)

孩子想放弃,可能是觉得难

破解技巧 👉分解目标,帮孩子攻克难题

心理学上对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进行了三种划分

舒适区”——在已经掌握的能力中按部就班就好,比如让学琴半年的孩子弹个哆、来、咪;

“学习区”——觉得有一点难,但垫垫脚尖还能做到,挑战自己,跃跃欲试;

“恐慌区”——远远超出自身能力,难到一想到就恐慌、无助,想逃跑。

而许多孩子在兴趣练习中想放弃,很有可能就是学习难度太大,进入恐慌区了。怎么办?陈忻老师给出一个特别重要的字——拆!

把难度从“恐慌区”拆到“学习区”。

比如叮当玩这个积木桌游时,闯到第十关卡住了,想放弃。

那我会把这个任务拆成——先拆掉现在没用的造型,然后给点提示,试试其他的路....陪着他多试挫几遍,最终达到目标。

还可以配合打卡式的“目标清单”

比如玩这款南极企鹅,我给他设定的故事目标是,4只小企鹅要手拉手,寻找企鹅妈妈,你帮它们闯过一关,它们就能早见到妈妈。

这个目标,激发了叮当的责任感。于是每过一关就有个奖励一样,不断在攻克小目标的过程中感受“我又做到了”,最后,不知不觉,就走完了快一半路程。

孩子想放弃
可能是觉得自己“就这样了”

破解技巧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很久以前我读《终身成长》,书中提到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

固定型思维的孩子:认定“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我就这样了”,想自暴自弃;

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 “我再试试一定有办法,我在成长”,越挫越勇。

为了培养叮当的成长型思维,我在平时就经常说这些话:

(1) 告诉他“错了没关系”,再谈论“下次怎么做更好”。

● “妈妈小时候,也经常做不好......后来我......然后就......”,分享自己也会犯错,但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告诉孩子,失败是平常事,不是说失败了我们就是“失败者”,而是一个我们解决难题的关键时刻。

(2) 关注努力而不是关注天赋;

多具体夸奖孩子的认真、坚持:“这次你能闯关成功,是因为你一直在坚持,遇到挫折也没放弃。”

——因为“认真”“坚持”是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的。我们这样夸,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让孩子感受到只要我认真,我就能变得更好。

而不是肤浅的夸奖孩子棒:“宝贝你太有天赋了”“你太聪明了”

——“天赋”“聪明”都是先天的,固定的,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这次能得奖是因为我聪明,我有聪明就够了。

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不过度关注自己的天资,而是做一个“努力认真的人”。

孩子想放弃,可能是心情不好

破解技巧 👉将心比心,和孩子共同面对情绪,梳理情绪

当我们感觉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有很重的负面情绪,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这样的方式就如同当我们心情很不好的时候,老公说:“你怎么这么矫情,忍忍就过去了”,只会让人越听越炸。

●  我们可以试着和孩子谈论他们的感受:“告诉妈妈,你怎么了?是觉得....吗”

●  如果孩子不想谈,也不要勉强,就陪孩子在坏情绪里待一会:“你现在状态不好,不如我们先停一下,等你觉得好了再继续”

做孩子的学习伙伴

和孩子一起成长 

比起空洞的言语支持,父母的参与式陪伴会给孩子的学习增添无限助力。

有一期《妈妈是超人2》里,马雅舒陪女儿跳舞的做法让我印象深刻。

节目里,女儿米娅在练舞过程中,因为有些动作做不好,逃出了教室。

马雅舒没有指责她,而是选择换衣服陪她重新进入舞蹈室。

向米亚展示跳舞的美和快乐。

于是,在妈妈的陪伴下,米娅不仅愉快地完成了舞蹈练习,还亲切地依偎在妈妈怀里,这一幕真是很温馨。

事后,马雅舒回忆说,自己这么做,是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未必能做到全部,但可以尽全力去做” (给孩子做了坚持的示范)

另外,她觉得陪孩子跳舞,也会给孩子安全感;“因为知道妈妈在里面,所以不会发生什么事情”(给孩子情感支持)

用游戏让学习变有趣

游戏力的满满套路,陈忻老师也在课程中提到两个在她儿子身上很有效的游戏:

●  一个是小青蛙说话游戏:在孩子练琴时,在钢琴上摆上一个小青蛙(孩子喜欢的玩偶)。当孩子做不好时,就把小青蛙放耳边,假装听它说话:“哦哦,知道了。”

然后再转告孩子“小青蛙刚刚听了,觉得你这个地方……”

孩子一听是自己喜欢的玩偶告诉自己的,就会开心地接受了。

●   还有一个是“假装机器人充电游戏”,当孩子看起来状态不好时,就跟他说:“机器人没电啦,我给你充电吧”。

然后模仿给机器人充电的样子,孩子一看这么有意思,立刻会精神抖擞起来。

        丹妈碎碎念         
说了这么多技巧,但有时,我还是会发现明明这些技巧我都在用,可孩子还是那样啊!

陈忻老师在讲座力提到的另外一点,解决了我这个一直以来的困惑:

建立情感链接,关系胜过一切

陈老师说,用什么用的语言、技巧去鼓励引导孩子其实都没有绝对正确或是绝对错误,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欣赏孩子,你和孩子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在她的家里,最高的奖赏不是昂贵的玩具,而是妈妈的吻和拥抱,

她喜欢孩子弹琴,听到孩子的琴声会发自内心的的去欣赏,全家人会“点歌”让孩子弹,不是出于炫耀,也不是出于功利,只是单纯的享受那个共同欣赏音乐的家庭氛围。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赏永远应该是父母的爱与认可。

我和叮当的关系是好的,亲密无间的,也许我今天无意中吼了孩子一下,说重了孩子一句,孩子依然会理解我,原谅我。

但如果我和孩子的关系本来就是对立的,僵持的,哪怕我好好的给他一句赞赏,他也会认为我是在套路他。

方法是外在形式,情感链接才是本质。

   参考资料:

陈忻视频讲座:《孩子不想坚持怎么办——从练琴的角度谈孩子的整体养育》

魏坤琳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

[美]卡罗尔·德韦克  《终身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