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太阳篇最后一条

 黄元御医学研究 2020-02-20


太阳百三十三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1 本条重点在说痞证,久不解则成痿。吐下之后而中败,内虚生烦,胃逆成痞,或阴邪上侵而成痞证,痞证久不解者,则成痿也。痞证一成,久不解者,足痿而不用也。痞结不开,木郁则胁痛,木气不舒,经脉动惕。经脉动惕,现代帕金森证手摇腿抖肢摇振颤,即是此证。
附;现代的小儿多动证,抽动证,注意力不集中,遗尿等皆是为木气不舒,风木内动,小儿此病多为虚证,不是痞结,一定当知。疏木建中即可,木畅条达,则风自熄。小儿不是痞证,只是木郁有风。后学《金匮》内伤里虚则知。仲景书名《伤寒》故知虚也。
2 本条,重点在于心下之痞,久而成痿。痞证,甲木不降而痞结。心下之痞,是甲木之证,甲乙同经,甲木痞结而不泻则乙木风动而不止,故经脉动惕。本条重点是说痞结不解的后果。痞久不解,则所有的病全从痞结而来,其痞结开则所有的病皆愈,痞结不开则所有的病不愈,并且久则经脉动惕,而成足痿不用或抖动不止。痞硬者,是甲木之证,但从误治而来,痞结不开痞结失治,则足痿不用,此为重中之重。
3 痿者,痿废不用之义。甲乙二木,皆在足论,足重手轻,故多足少手,木位于左,或足或手,多在身左。此病之痿,当区别《金匮》中风的偏枯证。此有坏病痞证,偏枯为内虚里伤。
按;古书中有膏盲之病,又正对以下之位,伤寒未言及,余觉就是此心痞之病。依仲景之法理,则痞可治。
太阳百三十四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令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 本条坏病,表里俱虚,无阳独阴,此病难治。
太阳病,医发汗,汗后阳泄里虚,营血内陷,弱而发热,卫气不出,则见恶寒,因复下之,心下成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是汗亡表阳,下亡里阳(里阴之阳),故表里阳亡,但独阴;复加烧针,以泻心肺之气,因而胸膈生烦(本来有痞,泻而更烦);若面色青黄,肤润动者,此为土败木贼,风动而经郁,筋脉动惕也,其病难治;若微色黄,只是土黄,无木邪之表,手足温暖而不冷,手足温者,是阳气渐回而非独阴,其病易愈。
2 对比太阳九十九,表里俱实,实能自和。本条表里俱虚,虚则难治。
2 李可老中医书中言,执伤寒之牛耳而统万病,万病不出六经,此为真理,六经之杂象,唯太阳最杂最乱,学会太阳之篇,余下五经不难,善治者治其皮毛之义。学会太阳则知中医治病的思维逻辑,则知阴阳脏腑,内外之寒,表里虚实,汗吐下泻之理。
4 《伤寒论》太阳中下之篇,全都是救逆之方,全都是仲景在教中医之病理,这是一整套的中医系统的基础理论,无奈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不能静心研究医理,却急功近利,速求神方灵丹妙药,不仅不会辩证论治,反却说治病要走出《伤寒论》,不要沉迷,要多临床,多少年前就犯下的错误直到今天,仍不能改,这就是不细读仲景之过,《伤寒》序中早已说过,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便处汤药,一直到今天,两千年没有多大的变化,并且在堕落中传承,只剩下一棵《伤寒》枯树,在苦苦支撑。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是巫医,都是形式主义,所谓的临床疗效,全是靠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