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认知,调节心态——“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16讲

 仰羊 2020-02-21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共同发起了“抗击疫情 心理援助”公益培训系列课程。本次培训课程的第十六讲:《科学认知,调节心态》课,由张鹏老师讲授。现将整理好的课程内容共享给大家。

本期课程讲师

张  鹏 老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澎湃福流实验室主管

前言

调节心态是科学认知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本次课程将挑选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紧密的、有助于改善心态的认知模式,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结合实例为大家讲授。

如果我们的方法科学了,认知科学了,我们的心态就自然会是科学正确的,不会产生很大困扰。

 本次课程主要包括以下4个部分:

● 第1部分,什么是科学

● 第2部分,认知活动的发生过程

● 第3部分,影响科学认知的因素

● 第4部分,如何科学认知调节心态

      科学认知的第一步是建立科学观念和科学哲学体系。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四种主要的科学观:

归纳主义科学观经典、简单,广为接受,但有其局限性。第一:归纳不一定正确;第二:有些观察不到

要了解我们如何被这些局限所影响,我们可以用一个奶牛的故事来举例:


请 问

这位科学家的这种归纳,科学吗?按归纳主义科学观来说,它没有问题,因为目前每一头奶牛都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有一天,屠夫来了,因为主人每天喝牛奶已经厌烦了,他想吃牛肉了。那么奶牛马上就要面对被宰杀的命运。这就是归纳主义科学观的第一局限,它无法穷尽所有的情况而归纳出一个普世的状况。

再来看一个实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迷信之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投食15秒一次是一个实验设定的规律。但鸽子意识不到。当鸽子恰好做出某个动作之后,投食发生,鸽子会认为投食与自己的动作有关系。于是鸽子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祈食方式,且不尽相同。  

迷信来源于偶然事件的主观认识,

是归纳主义科学局限的典型代表。

迷信的认识就是这样产生的。比如我们有一次吃了术士或巫医的药,立刻有效果,我们就认为其可信,而下一次可能就无效了;或是对某一个人有效,而对其他人是无效的。所以迷信最大的危害是会害人误人,迷信放在医疗上,会贻误治疗时机甚至起反效果。而放在其他方面,非常多的人非常喜欢动辄总结归纳出某个道理,但这样的道理未必正确客观。

为了消除鸽子的迷信:斯金纳不再投食,鸽子持续进行了一万次“迷信之舞”才结束。由此可见,一个迷信的观念形成非常容易,也许只需要几天时间或一两次重复,而想消退它却极其困难。比如想让一个迷信至深的人消除迷信观点,也许也需要上万次的反例才能使其醒悟。

看这只鸽子一脸茫然的样子,它被斯金纳养了几天就变成了鸽子界的“迷信大王”。它非常疑惑:“我的食物呢?我转圈都快转晕了怎么还没有食物?”这就是不科学的认知造成的伤害。

第二个局限是某些东西我们完全观察不到

比如此次疫情,政府号召大家每个人都居家隔离,有人就想,我没有接触患者,没有吃野生动物,也没有和武汉的人打交道,为什么要隔离我呢?

我们姑且把目前的大众分为ABC三类人。

  • 为什么要大家居家隔离?因为A和C都是可以找到的,而B是我们观察不到的。

  • 所以理论上所有人都是需要隔离的。等到所有的B症状都爆发出来,都去治疗,那么疫情因为无法继续传播也自然会被消灭。

  •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每一个人都需要隔离了。

我们的中药也属于归纳主义科学观。从古代神农尝百草到16世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和她拯救了数百万人的青蒿素,都是源自探索归纳。

现代西药同样源自对自然药物孜孜不倦的探索,之后才发展出西药体系。而现代西医出现之前的中世纪,西方的医学还停留在对照星相、放血、催吐的不科学阶段,相比之下,同时期的中药就智慧的多了。但今天我们依然会发现有些时候中药没有效果,这正是归纳主义本身的局限,因为个体有差异,当有的人没有被观察到时,也就造成了中药对一些人有效,而对另一些人作用不大。这并不是中药本身的错误,而是方法的局限。中药依然要吃,但其中的偏方不可取,切记遵医嘱,而不要自己去按照偏方去买药吃,包括穿山甲之类。

证否主义的科学观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可以被检验的。持证否主义科学观的人会认为“什么都能解释,就是什么没解释。”比如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不管做什么梦,都可以分析解释,而且我们没有办法检验这种解释是不是错的——无法被检验。不支持精神分析的学者即是站在科学证否性的角度来抨击,而实际精神分析可以放在归纳主义科学观里,它是基于长期工作总结的经验。

但被证否也并不一定是错的,比如哥白尼提出的地心说,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也是被证否过的。

从当今疫情下戴口罩的事也可以看到证否主义。我的祖父在再三劝告后,出去散步依然不戴口罩,不少老年人也是这样,他们有他们的理论:

  •  戴口罩——防传染

  •  我没戴——我也没被传染  

  •  所以,戴口罩防传染无法被证否,那么为什么非要带戴?

从一个证否主义科学观的拥护者来看,这话没毛病。那么此时就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可以跟他说:

  • 吃保健品——变健康

  • 别的老人没吃——也很健康

  • 所以,吃保健品变健康也无法被证否,那为啥您还要吃呢?

我们用犁地来举例:有牛、有犁、有人拉着,这就是犁地的范式。

所以,培育更强壮的牛、制造更锋利的犁,都是基于这个范式的科学发展。而开上拖拉机,就是范式的转移,科学的突破。

再回到我们今天面对的新冠肺炎,专家们在初期发现,发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症状,于是“新冠肺炎会发热”的科学范式就被建立起来了。这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结果因为这个范式,有些人一旦发热就非常紧张,于是赶紧去医院检查,最后反倒是在去医院排队的时候真正感染上了新冠肺炎。

而后来专家进一步研究又发现,有些病例不发热也传染。如此一来,逻辑上,发热和新冠肺炎便无关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范式主义会限制人们的思路和科学的发展。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发热与新冠肺炎连接的范式,不要过于紧张。

举个例子,给口罩放病毒测试防护性。随着实验次数增加,发现有一个漏网之鱼。实验次数再增加,漏网之鱼也增加。举个例子就是,大概维持在每100个病毒会漏掉五个。所以这个95的意思就是可以阻挡95%的病毒。至少在95%的概率上是科学的。

贝叶斯主义科学观有一个特色“单一类型证据和不同类型数据的增加,后者更影响结果。

比如我们测试口罩时,只是不断放新冠肺炎这一种病毒,这就是单一类型证据。而如果改为放些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SARS等各种病毒,那么就是不同类型数据了。如果这样它的防护依然很好,就可称为这种口罩的整体防护率显著增加。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比如小明说:“我喜欢小丽”,说了十次。这是单一类型证据。而如果加上小明的朋友说:“小明喜欢小丽,我们都看出来了。”这第二种情况就更容易让小丽相信小明喜欢她。

在这次的疫情中,如果一直是一家媒体在报道,那么大家感到的可信度就一般。但各个媒体都同时在报道,且内容一致,那么可信度就大幅增加了。

与前三种科学观相同,贝叶斯主义科学观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先验概率。

例如,我昨天去了武汉:我被传染的概率= P1;我没有被传染的概率= P2。

假设P1的先验概率50%,我于是在50%可能被感染的基础上继续补充证据:

 我怎么嗓子有点痛? 10% = 60%,

 有点留鼻涕? 10% = 70%,

 我好紧张,感觉呼吸有点跟不上 10% = 80%,

 我有点热,脸蛋都红了 10% = 90%,

 我咳嗽了一下, 10% = 100%  好,自己确诊了!

P2的先验概率0%情况下:同样是以上五条证   据,我只认为自己有50%的可能是被感染了。

由此可见,主观上的先验概率十分重要。

科学观是我们世界观的一部分,它是我们底层认知建构的基石。以上介绍了四种不同的科学观,它们各有各的信念体系和局限,也各有各自的贡献。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科学观,无需分出高下。科学具有符合现实特征和连贯性,一个人持有多种科学观念是最佳状态,至少也持有两个,否则很容易陷入单一科学观的局限里面,而难以改变底层认知。

我们通常是深陷在嵌入式的认知当中的,凭感觉判断,容易受到情景、情感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凭逻辑。我们会沉浸在故事和场景中。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找来一群学生,让他们评价自己面对的人。

这些学生一部分手里捧着热咖啡,另一部分则拿着凉咖啡。而结果捧热咖啡的人70%认为对方热情外向,拿凉咖啡的人则80%认为对方冷静内向。其实他们评价的是同一个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强具身认知会使我们的大脑只专注于身体本身的感受,而忽略外部的信息。

心理干预中的一种“蝴蝶拍”技术,也是基于强具身认知。蝴蝶拍可以模拟被人拥抱、轻轻拍打的感觉,大脑不会管是不是真的有人在拍打、大脑也不需要去想象一个人在拍打,安慰他,大脑相信身体的感觉:我的胳膊正在被人拍打,我得到了安慰和关注。于是情绪就会逐渐稳定下来。

我们可以有一个信念,就是让自己的身体有某种感觉和动作。有些人会觉得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是不是没有用。但实际它是非常有效简便易操作的情绪稳定技术。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我们如果被问到5 3=?,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等于8。而在我们小时候第一次接触算数时,这道题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5 3为什么就等于8呢?而当我们把5个苹果里放入3个苹果,一个个地去数一遍,确定它的答案是8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确信5 3=8了。这就是一个大脑认知的扩展过程。

人脑是一个分布式的认知系统。基于拓展认知论的分布式认知系统,形成一个认知需要有三个要素:人、设备和环境。

再以目前的状况举个例子。小明和小红两个人,都在疫情中收集信息,形成认知,不同的是:

  • 小明:知道新冠肺炎所有的特征,一边观察,一边在头脑中完善信息,做出判断。

  • 小红:不知道新型肺炎的所有特征,但她有小本本,都记在上面,她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对照小本本,做出判断。

所以,两个人都是对结果产生了正确的认知,但过程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由大脑独立完成的,一个是由外界工具参与的。

我们现在可以在网上扫码进行新冠病毒感染的自测评估,也是依赖于把数据存储到另外一个地方,正如同小红的小本本,将认知分布到外界

分布式认知系统现在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如我们现在开车的时候都会打开导航,而并不是把所有的路线记在自己的大脑中。这同样是一个分布式认知系统

有三个主要因素会影响我们大脑的科学认知,如下:

懒惰的大脑

1

2

而其实这两个人都是我杜撰出来的,并不存在,但你的大脑已经很快把他们勾画出来了。你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先想去好奇地探寻他们是什么样的,而是用自己大脑中的已知信息去套。这就是我们大脑运行的基本大脑运行的基本规律——图式。

大脑在平时每一次接受刺激的时候,都会把信息编码、分类、贴标签,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放好,为我们下次接触这些信息的时候做准备,这种方式在大多数时候会帮我们很大的忙,帮我们节省时间精力。而遇到新信息的时候,它的劣势就显露出来了。

大脑不喜欢加工信息,它喜欢把已有的拿出来。大脑在发现新事物时,也会先做一下比对,但它比对的时候通常要求比较低。就像上面举的这个例子,客人点个酸辣土豆丝,它只有青椒土豆丝,它也会端出来;如果土豆丝都没有,它可能会把醋溜白菜也端出来,反正都是蔬菜。

我们大脑这种懒惰的图式加工模式,就导致了谣言横行。所谓造谣手一点,辟谣跑断腿。所以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制住手:打断分享、点赞加转发的操作

  • 非官方的不看,持有批判精神

  • 把信任留给权威

情绪是把双刃剑

情绪的进化:感恩、愉悦、敬畏、爱意消极情绪的进化:愤怒、恐惧、焦虑、抑郁,积极情绪的进化:感恩、愉悦、敬畏、爱意。在长期的进化中,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通常情况,人都是情绪性的动物。无论积极还是消极,情绪具有重要的适应性价值。比如愤怒可以吓退不怀好意带有威胁的对手。

但它同时是一把双刃剑,过于强烈的情绪会伤害到自己。比如愤怒,它在以前可以有助于吓退野兽,而在今天的文明社会,光愤怒是没有用的,你需要讲道理。强烈的愤怒不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伤害到你自己。但情绪是几千年来进化形成的,并不容易改变。所以我们需要自己保持情绪平稳

面对疫情,我们很容易被激活生物本能,受到情绪的影响。我们需要理解它是生物本能,而不是理智的,比如恐惧和焦虑。这时,情绪稳定技术、ABC都可以帮助我们。

关系的影响

我们无法脱离群居动物属性,必须在关系和社会中适者生存。人类与其他物种不同,人类刚出生时是非常弱小无助的,人类进化选择了直立行走,缩小了盆骨。而发展智慧又使人类的头变得更大。那样大的头为了通过缩小了的骨盆,就不得不早早降生下来。其他动物比如小马小羊一生下来就可以行走,而人类出生半年后还在爬。

也因为如此,人类一出生就需要接受同类的养育和反馈,所以母亲这个角色对孩子就格外重要。我研究的是依恋关系,我建议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克服万难,亲自养育孩子,给他稳定的支持,培养他的安全依恋,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爱自己的能力,他需要通过母亲的反馈来感受爱,来认识感知自己。

特别是在孩子不会说话,无法表达的阶段,一定要给孩子稳定的支持,稳定即每次给孩子的反馈是一致的。比如一个婴儿饿了,哭了,母亲看到后给他喂了奶,他吃饱了。然后过一段时间,他又饿了,就又哭了。而这次母亲感到不耐烦,拿着奶瓶对孩子说:“你哭什么?不哭才给你吃。”但母亲的这种表达孩子完全不明白,而这两次反馈的不一致,就会让孩子非常困惑,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依恋关系就容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焦虑甚至回避


对人类来说,关系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排在第一位的。人类可以在关系中感知对方,很好的沟通,得益于我们的一项生理基础:镜像神经元。因此有些心理咨询师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可以对来访者感同身受,并且表达出来,让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

共情使得我们可以不经历疫情、不经历最严重的情况而去体会到经历了的人的感受。

但是,如果这种共情太多的话,就会带来替代性创伤。我们要明白,替代性创伤并不是说明我们脆弱,而是说明我们善良。如果对别人的痛苦冷漠且无动于衷,有可能是有反社会精神病倾向,没有共情的能力。

人际关系是保证我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向别人倾诉、寻求支持。力所能及时也陪伴别人、倾听和提供支持。在需要时候,请毫不犹豫的向别人求助。要知道求助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包括我本人也会求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