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米技术在大豆食品中的应用设想

 wang_sh 2020-02-22
纳米技术在大豆食品中的应用设想 主要针对豆类食品的加工与纳米技术的结合来实现以下构想 (1)提高大豆食品的生物利用率。一些矿物元素如钙、锌、铁等对人体有着重 要的生理作用,通过强化这些元素到大豆食品中,但是,由于这些物质难溶于 水,影响了人机体的吸收和利用,设想采用纳米技术制备出的微量元素超微粉, 与水有更强的亲合力,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如添加营养素(钙、硒等矿物 质,维生素制剂)的钙奶、豆奶、豆乳饮料,大豆肽饮料等。 (2)采用纳米技术手段或工具直接用在生产、加工或包装过程中,简单实现颗 粒有大变小的过程。如豆奶的脱腥灭酶处理中纳米技术的引入;大豆磨浆时引 入纳米技术,使磨出的豆浆更细微化,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同时使产品的稳 定性更好。 (3)将果蔬汁等采用天然脂类包裹成纳米微粒后制成纳米果蔬汁,进入人体后 具有缓释功能,提高生物利用率。或者运用亚微米技术制备各种水果、蔬菜、 藻类、真菌等匀浆,将是纯天然型原浆化饮料,不但可直接食用,且还可添加 到豆奶饮料中。 (4)采用纳米技术把维生素(植物来源的)微粒粉碎到 100nm 以内 纳米级维 生素,再添加到豆奶中以改善或改变维生素水溶性、分散性,及维生素在体内 生理生化过程,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5)采用纳米技术对螺旋藻等进行超微粉化处理,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添加到 豆奶中,以期提高营养成分利用率,并利于消化吸收。 (6)纳米包埋技术在果蔬汁和营养素的生产中的实现。采用天然脂质材料包裹 成纳米微粒再制成食品,或添加到豆奶中,能起到改进口味和加快其在机体内 的运输,并且具有缓释功能,进入机体后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 23 倍,有利于 机体的吸收,而且微粒不受肠道各种生物因子的破坏,提高生物利用率。 (7)将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食品工程技术等结合起来,研发其他各种新概念 保健品。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超微化技术研究室,最近首次开发成功纳米级超微细制备技术及设备,这 一技术和设备已在哈尔滨医药、饮食行业中试生产。据该项目负责人齐勇介绍,药品经超微细加工后,不仅能大大提高吸收率,还能减少药物使用量;食 品经超微细加工后,保质期则大大延长。该项目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采用机械剪切、撞击及高频振荡的 复合式破碎方法,可使产品的粒径不大于50纳米,比现有技术条件处理的粒径缩小至少百分之一。专家 预测,这种纳米级超微细制备技术及设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小的成本,使医药生产、食品加工行业 生产技术整体提升。据了解,目前纳米级超微细技术已开始在国外医药、食品行业应用,并成为发展趋势。我国食品、医 药、化妆品中的有效成分绝大多数都在微米级水平,易出现沉淀或无法充分发挥药用功能,使中医药产品、 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受到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