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桂姜合当归芍药散★干燥综合征

 FyssqzhOk 2020-02-22

    干燥综合征,很典型的上热下寒厥阴病,用柴桂姜合当归芍药散,三剂时候就有效,六剂症状明显减轻。

干燥综合征|用化气布津法治疗

让人欲哭无泪,中医认为:不是补水那么简单,襄外必先安内,是为上策!

有个老太太来找我,说人老了哪哪都是问题,她这几年不知怎么了,口、鼻、眼干燥的厉害,开始时没有在意,自己买了羟糖甘滴眼液滴眼,每天保证一定量的饮水,坚持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没用。

我说:“然后呢?你去医院了吗?”

她说:“去了,我去人民医院做了检查,但是西医的治疗办法和我的大同小异,他们用人工泪液、唾液缓解症状,这不是和我之前用的办法如出一辙吗?”

我说:“的确,那用了之后效果怎么样?”

她说:“比我之前用的能强点,但是也治不了病,一停就犯,但是我总不能一辈子用这玩意吧!”

我说:“你这是干燥综合征,在中医中属于'燥症’范畴,中医认为:襄外必先安内,要先解决外在的燥症,必须先调和五脏。”

她说:“五脏大了去了,我这病具体是什么导致的总得搞清楚吧!”

刻诊,望闻问切之后我说:“你这病怕是肝肾出了问题。”

开方: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牡丹皮,当归,白芍,柴胡,栀子,炒枣仁,白条参,牡蛎,鳖甲,五味子,谷麦芽。

老太太说:“可是我今年的体检报告上说我的肝肾没什么问题呀!怎么会是肝肾的问题呢?”

我说:“肝肾有没有问题,并不是体检单上那一堆冰冷的数字决定的,中医治病,看的是患者本身,而不是仪器上的指标。”

她说:“那你说说我的肝肾有什么问题?”

我说:“你年事已高,肾气渐虚,冲虚任衰,天癸枯竭,精血不足,而阴阳平衡失调。

再者,你舌红苔花剥,脉弦数,属肾阴亏虚,肝郁内热之证,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气郁结化热,虚热郁火耗阴伤津,口、鼻、眼失于濡养而发病。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久则失其柔顺舒畅之性,阴虚生虚火,肝郁化郁火,虚热郁火迫津外出,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加之内有虚热郁火,扰及心神,心神不宁,所以还会有多汗、易怒、失眠的症状。

所以我们要滋肾养阴,疏肝清热,肝肾好了,不用你在外面补水,身体自然会有充足的津液,你的病也就好了。”

过了一个礼拜,患者就说口、鼻、眼干涩改善明显,我加了百合、枸杞、谷精草,三诊时诸症大减,再服14剂后,已无大碍。

做中医几十年,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说不准,我要做的就是珍惜当下,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不管明天是什么样的,我们都不要为今天遗憾。

甘草医友会第339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

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


化气布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具有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除有明显的口干、眼干等干燥症状外,还可伴发其它脏器损害,如间质性肺炎、肾小管酸中毒、萎缩性胃炎、肝脏损害等。目前本病病因不明,临床实践证明,笔者首次提出并应用化气布津法治疗SS可使患者病状有很大程度改善,疗效显著。

1.SS的根本病机

根据SS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学燥痹、燥证、消渴、燥毒、虚劳等范畴。历代中医学文献对以上病证的病因病机以燥邪致病和阴虚津亏论述为多。

如《灵枢·百病始生》谓:“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金元时期,刘完素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披揭,皆属于燥”的病机理论。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燥盛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皱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涸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

现代中医学多认为,SS因先天精血不足,阴津亏耗,不能濡润脏腑、四肢百骸;或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火热伤津成燥;也有因反复感受燥邪,或过多服用燥热药物,积热酿毒,灼伤津液,化燥而成。治疗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燥者濡之”之旨。然而,临床发现单纯应用滋阴润燥法疗效甚微。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对此早有认识:“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虽不重伤,亦误时日,只名粗工,所当戒也。”提示SS的病因病机并非完全是燥邪致病和阴虚津亏。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笔者认识到,本病或因先天气血不足,三焦气化无力,水津不能四布,脏腑器官失却濡润;或因情志失调,脏腑功能疏泄失常,三焦通道不畅,郁而化火,火热伤津成燥。

SS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津液敷布失常,不能濡润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其病位在三焦,与肺、脾、肝、肾(膀胱)密切相关。

2.三焦气化与水液敷布

2.1关于气化

气化理论始出于《太始天元玉册·运气微旨篇》,其本意主要是指自然界大气的运行变化。后在《内经》中还指脏腑功能活动及在这种功能活动推动下所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代谢与转化过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2关于三焦

三焦又名外腑、孤腑,为六腑之一。《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属膀胱,是孤之腑也。”《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中焦亦并胃中……下焦者……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三焦总司人身的气化活动,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它是一个很重要的脏腑。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五癃津液别》有云:“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三焦还与肺、脾、肝、肾(膀胱)等多脏器协同完成水液气化功能。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3三焦气化与水液敷布

三焦之气在人体内的流注宣化,即三焦气化。如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论曰:“三焦为水渎之府,水病必由于气也。”三焦所以能够发挥气化作用,是借“命门真火”的动力实现的。如《难经·八难》所说:“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胡桃》也说:“命门既通则三焦利。”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人体水液循行有序,膀胱开阖有度,口眼肌肤润泽。正如《华氏中藏经》所说:“(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下宣上,莫大于此者。”

如果三焦气化失司,出入升降失调,水津不能四布,膀胱开阖失度,浊阴弥漫,瘀滞不畅,清浊不分,出现消渴、肌肤甲错、烦躁、小便不利、大便干、痰饮、尿频等症。可见三焦气化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之间联系密切。

三焦气化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在于治疗水液敷布障碍疾病采取化气布津的法则的确立。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对提高SS临床疗效和深入SS病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SS究其病机乃主要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故化气布津实为SS治疗的根本大法,其经典方剂是五苓散

3.化气布津法治疗SS

综上,SS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津液敷布失常。三焦气化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之间联系密切,并由此确立化气布津法治疗SS,运用的经典方剂是五苓散,该方具有通阳化气、利水布津之功,而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就是三焦气化失司,水津失布,结热伤津成燥。

临证时运用化气布津法,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人体水液循行有序,则口眼肌肤润泽。正确认识和理解化气布津法对提高SS临床疗效和深入SS病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昨日北京的气温因夜间的一阵滂沱大雨变得怡人了许多,而等到了午后太阳一出,妥妥地又回归到了“天干物燥”的属性。天气如此干燥,人也随之干燥了起来,那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可不是简单的干燥,它有自己特定的“境界”,才配得上“综合征”这个头衔!如何对抗“干燥综合征”?今日小编为大家送上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傅宗翰先生的一篇非常“滋润”的文章,望对同道伙伴们的临床有一定的帮助。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结缔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它的病因病理尚无确切和系统的认识,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来,我在实践中探索,稍有弋获,爰作约略介绍。

一、关于病因病机的探索

1从辨证求因看,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出燥证范围,其病因似可设想为如下数点:

其一,内在禀赋。

患者多为阴虚燥热体质,其临床特征多有形弱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目涩而干,视昏,五心烦热,脉细弦数,舌红少苔或无苔,舌体薄瘦等表现。

临床实践表明,本征患者属阴虚体质,较多见,既病则又多从燥化热。

其二,燥症的产生,可能与“毒邪”的蕴袭密切相关。

盖此征之燥,既不似外燥(如秋燥)有严格的季节性,亦不具备一般内燥通常的形成因素,似另有蹊径。

毒者,邪之盛也,燥盛不已,蕴酿成毒,煎灼津液更益其燥,二者互为因果。然此征燥毒之成,又不似热毒、血毒之剧烈而至速,多为积渐所致。

以临床病史观察,一是阴虚燥盛之质,加之反复招罹外来温热感染,干扰了人体津液的生成转化和敷布,但往往又为燥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一是金石药毒所伤,或因职业影响,久触有害物质,或因久服某种药物,均可积热酿毒,灼津炼液,化燥阻络,此种邪毒亦系缓慢积累而来,故其症状常常无外感病或急性药物中毒之象,非单纯清泄解毒、峻剂补阴可以取效。

2本征的病机,《内经》曾曰“燥胜则干”,刘完素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旨属于燥”。

燥何以致“干”,这就必然要涉及到津液的作用及其转输敷布(代谢)了。

津液主要起滋润濡养作用,干燥症状的出现,总在于津液的失敷失润,或由津液的亏损耗夺,或由津液敷布受阻,即津液代谢失调所致。

五脏都参与津液的生化代谢,而肝肾两脏却是燥证产生的根蒂所在,其临床所现诸症,亦莫不与此病相关,兹分别简述之。

3本征的第一大证候表现在眼部。

目为肝窍,五脏精明皆上注于此,其不时眨动者,全赖津液以润之养之,而使目视清明。

盖肝者,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其性易动易升,在病理上易于热化燥化而熏灼上炎,是以本征目症丛生。

本征的第二组证候表现在口。

口为脾之外窍,内纳齿、舌。舌为心苗,其下又系金津、玉液,犹井泉滋灌之通道也。齿为骨余,因肾所生,赖肾阴以充养。

是以诸凡精血阴津耗乏,津少液涸不克奉潮,燥火上炎则口唇燥揭、咽干、舌体光瘦,齿脆松落如齑粉者并不鲜见。

本征的第三组证候常表现为结缔组织症候群,尤以类风湿性关节炎多见。

按此种关节肌肉疼痛症状,传统看法多纳入痹证范畴。但本征所现之痹症,少见寒象、湿象,且有一派干燥之征,其病程多长,体质羸瘦,似属尪痹。

盖其所成者多缘三气郁而化热,或素禀阳盛,或内蕴积热,或过服辛热香窜之剂,致使阴伤燥成。

而津液乃人体营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保持血液一定的浓度,有助于血液的流畅。营血浓浊,流行瘀滞,是以筋脉失荣失通,痹乃作矣。

其病机不出津亏血少、筋骨不荣,阴伤血滞、络脉失通或血燥生风,淫于肢节数端。

由此可见,本征所现诸种病症,当咎之于“虚、痹、瘀”。

虚者或责之于气,或责之于阴。盖气旺则动载津行,气虚则血液受阻,出现“供津不全”的类阴虚内燥之征。阴虚则津液枯涸,脏腑组织不荣,燥亦所由生也。因虚(气虚或阴虚)可致瘀,由瘀而成痹,均可致燥。

总之,本征为燥盛成毒,或为因毒而燥,或因燥久延续不已,发展演绎而成。

二、关于治疗原则及用药

1《经》云:“燥者濡之”,前人治燥,立法设方多本此旨,或养肾,或治肝,或益肺,总不出“滋润”而已。

然本征之燥乃类属中之异者也,故常法每难合拍,基于“燥胜则干”之共性,本征之治总以流津增液为经纬。

盖津乃人身之要质,流则生利不已,滞则为害无穷。津液之凝滞,其因或为血虚,或为瘀阻,或为气病,或为络痹,是以立养血、化瘀、助气、宜痹诸法。

津之不流成燥,或缘阴液虚亏,或缘热炽蒸耗,故又另设养阴、清热之法,前者防治阴津之亏耗,后者鼓促阴津之流畅。

本此派生诸法,兹分而简述之。

1. 滋阴润燥

适用于阴液亏损、燥象丛生者,是治疗本征的基本治则。

其他治燥诸法多从此化裁而出,代表方剂如增液汤等,药有生熟地、天麦冬、玄参、石斛、龟板、女贞子、花粉、玉竹等。

2. 养血活血润燥

适用于燥结血少津道不行,营血为之瘀涩,气液为之凝滞者。

李梴谓:“润则血旺”,即润燥寓于养血活血之中,代表方如《医学正传》之生血润肤饮,药有生地、阿胶、赤白芍、当归、丹参、桃仁、小胡麻等。

3. 清营解毒润燥

适用于营分热炽并致津燥者。

代表方如三紫汤(紫草、紫竹根、紫丹参)、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地黄汤药有犀牛角(或以广角、水牛角代)、丹皮、生地、芍药、大黑豆、玄参、土茯苓、升麻、贯众、生槐米、山慈菇、绿豆衣、生甘草等。

4. 益气润燥

适用于气虚无力推动津液敷布致燥者。代表方有七味白术散,药如太子参、黄芪、山药、白术、葛根、炙甘草等。

5. 通络润燥

适用于络滞血瘀燥象丛生者。代表方有大黄䗪虫丸,药有丹皮、赤芍、红花、地鳖虫、鼠妇、水蛭、虻虫、茺蔚子等。

6. 蠲痹润燥

适用于痹症而见津燥者。代表方如大秦艽汤,药有秦艽、防风、金刚刺、威灵仙、玉竹、木瓜、鹿衔草、土茯苓等。

7. 养目润燥

适用于以目疾为主而见燥象者。方如杞菊地黄丸,药用甘菊、枸杞子、地黄、首乌、沙苑子、木贼草、谷精珠、石斛等。

8. 化痰软坚润燥

适用于津凝不行、燥结为痰而成瘿、成核、成癥者。药用玄参、牡蛎、贝母、瓜蒌、蒲公英、黄药子、煅蛤壳等。

2结合个人的临床心得,对本征病程中常现的几个症候处理略作介绍。

口、咽、唇、舌溃疡干痛突出者,可选甜柿霜、青盐玄参、青黛、挂金灯、乌梅、胖大海、生石膏、枫斗、洋参、银耳、白残花、白蜜、猪肤汤(或皮肚代之)。

腿足痿弱者,可选知母、黄柏、龟板、牛膝、菟丝子、二至丸、玉竹。

低热,可选银柴胡、鳖甲、青蒿、白薇、功劳叶。

便秘,可选火麻仁、瓜蒌仁、生地、无花果、生紫菀。

痰核瘿瘤,可选玄参、牡蛎、鳖甲、山慈菇、黄药子、青木香、蒲公英。

小关节肿痛,可选威灵仙、土茯苓、鹿衔草、木瓜、虎杖。

肢端苍白紫暗,可选当归尾、紫草、赤芍、桃仁、红花、生山楂肉、桑枝尖、水蛭、䗪虫等。

对于某些局部于燥灼痛的浅表溃疡症状,还可配合珍珠杏仁霜、玉红膏、蛋黄油、胡桃仁油等外用,以达内滋外润之效。

三、几点体会

1. 本征虽属燥征,但却不同于一般内燥,又非实火亢炽,治疗不易速效。且本征在其病程中虽多现阴虚之象,亦非滋阴补液所易复,又与一般阴虚证不同。

2. 燥毒害人,肝肾首当其冲。

阴虚液燥又是本征的主要病理基础。肾恶燥而肝苦急,肾得液养而源充,肝得水涵则潜静,故滋养肝肾,亦治此等征之要旨也。

3. 本征之因,既然因燥成毒(或因毒致燥),因此解毒—法,实是本征治疗中不容忽视的治则。

余在临床实践中,试用了土茯苓、蚤休、生甘草、绿豆、大黑豆、磁石、紫草、紫竹根等,掺于辨证治法的方药之中,尚有小效。

4. 燥之所成,系于津液之变动。

而津液之变动,既赖于气,又及于血。在血者,津质伤也,滋之、清之是属常法;在气者,津不流也,推之、散之可也。助气载血、通经运津,乃辟治燥之又一途径耳。

5. 本征患者多为女性,推究原因,从禀赋素质而论,阴虚液燥者女性常多于男性,且女子有经乳产育之特殊生理,尤易耗血损阴。

而女子以肝为先天,阴血既耗,肝木失涵,其用愈难自稳,其抑者不疏津道,其亢者下汲肾阴。

故本征之治除养肝药石外,还宜怡情养性,病者医工均当共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