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來源于人们共通的审美意象,而书法大家的作品除了得自深厚的传统功力,更主要还有'字外'之功; 对于独领一代帖学风尚的沈尹默,独运魏晋风神的白蕉来说,更难用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來区分高下。
他们的书法成就是由各自才情, 学识,阅历,审美积淀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言:'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钟 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就是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对两位大师來说 我们并非一定要分出个是非高下來。 下面,分别从二位大师 '书法成就,笔法特点,书法理论,名家评论'四个方面。做一个横向的欣赏和分析,从两位一流大师的书法实践中,汲取营养來指导我们的书法学习。 一 书法成就双峰并峙自晋唐以后,王羲之成为书法艺术的主流代表,'二王'体系的书法以绝对优势主导整个书法史。绝大多数的书法大家,都是继承了他书法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扬光大,就足以开宗立派了。这种尊崇一脉相承到现代,在以沈尹默等人的书法钻研和实践,以白蕉的书学韵致下进一步得到延续和彰显。 两位大师之中,沈尹默(1883-1971) 在20世纪的中国书法历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他进入书坛较早,但历经曲折形成风格并最终执掌帖学大旗,要远晚于他的前辈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等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家,诗词文史家,书法教育家和近现代书法事业的奠基者。他不但在书法技艺上刻苦探索,更在书法理论和教育上身体力行,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如'茅盾文学奖'命名者文学家沈雁冰(茅盾),文史大家郭绍虞,顾随; 书法家周慧珺 ,胡问遂,潘伯鹰,民国才女张充和皆出自其门下,资料记载,白蕉也或多或少受到过沈尹默的教诲。 1933年,沈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书法展,百幅作品 真草隶篆皆备,声名鹊起。1956年,新中国举办第一次书法展览——'北京时人书法展 '。将沈尹默列为首席 实为众望所归。沈老一生,笔耕不断,撰有多部书如《书法论》《执笔五字法》《二王法书管窥》《名家学书辑要》《书法今昔谈》等等。 白蕉(1907-1969). 书法入手极高,他是近现代书法另一位帖学大师,同时也是诗书画印皆佳的全能型艺术家,他天赋异禀,在'二王'书法中研精细磨,终身不曾间断对笔法研究与临写,最终形成风神萧然,意境高远的魏晋韵致,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 ![]() ![]() ![]() 1938年,为了抗日募捐,他和邓散木举办'杯水书画展'崭露头角即受到世人赞赏。1940年时,他又于个人名义举办书法展,好评如潮,被赞为'云间于右军功力最深,当代一人,世为公认'。其书法理论书籍也思想独具。有《云间言艺录》《书法十讲》《书法的欣赏》《体用章》《宗师章》书籍流传甚广。 二 笔法神采各领风骚1 从书法特色来说,沈尹默讲法度,白蕉重性情。有人说,尹默之后,再无六体皆能,书法理论深厚的帖学旗帜;白蕉之后,更无书法狂人。其实,书法狂人到处都是,只是潇洒脱俗,有法讲度的狂人难求了。二位大师一位书法厚积薄发,多样专精,一生涉猎广泛; 一个专研魏晋,独树一帜,运潇淡闲散之境如世外山涧兰举,悠然彪炳。 沈尹默的书法用笔广取博收,秀逸儒雅,既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又墨法跌宕,笔力遒劲,有欧,褚之笔韵,又涵二王之胎息,很受书法文人的喜爱。 ![]() 受古典和传统书学思想的影响,他遍临上百种法帖,碑刻,希望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想有所创新和突破 ,他先是从帖入碑 后又入碑出帖, ![]()
所以他更像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为传承帖学贡献巨大;他书法崇尚'二王'。对笔势笔法都有独到的见解。从晚年之变由秀润求苍拙来说 ,似乎气象更高一格。 而白蕉的行草书则加清逸一些,他追溯魏晋唐笔意,自出机杼,调高而辭雅。格在魏晋,气息清新淳厚。诸体之中尤以行草尺牍见称,每于兴至,信手挥洒,天机流动,不见端倪。其代表作《兰题杂存长卷》、《杂书题兰旧句》、《自书诗卷》看,他的书法,的确是得到了晋人的神髓。 ![]() 如下图《白蕉论诗稿》中宫宽松 墨色枯潤相间,水气淋漓,甚至纸墨间还有水滴晕化痕迹,是先生蒙冤罹患闲赋期间,于百无聊赖中信手拈来,写给老友邓散木的手札书信,让我们领略了全无矜持,放浪形骸的真实风采。整篇观笔法顺逆见险,墨法浓淡干湿似适当,林林总总婉转相承,惟是所变,晋韵潇散之气叠现。末尾四字'千万千万',枯笔涩行,似有万千言语欲言又止,令人唏嘘。 ![]() 2 笔法特点异彩纷呈 尽管都是追求晋韵 如果将沈尹默与白蕉的字放在一起对比欣赏,在风格上还是有较大不同。 虽然二人皆俱有韵致,白蕉笔法通透灵秀,圆笔使转之间,有一股逸气,他出入晋韵芽意 ,又不受古法约束,体现了极高的“自由挥洒'。他的书法,无论结字、用笔,还是用墨,都表现出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他的字势主圆,却并非一味缠绕,于流动中有凝重、有跌宕、顿挫有度。 如下图' 天地' '气候'两组字。运笔以中锋贯穿,偶尔侧锋起笔,又在行笔中顿挫于中锋正轨,收笔处隐约有'停顿聚墨痕'而使线条呈立体感。 ![]() 相比较看,沈尹默除了有晋唐法度韵致外,由于有近三十年的'由帖入碑,出碑入帖'的历练,就明显多了内在的骨力遒劲,雄迈之气。
![]() 沈尹默的行书点画的骨势有如铁画银钩 笔致紧敛,极尽跌宕起伏之能事 ,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很自然的融于法度之中。转中有折,折中又有转,结实而游刃有余。这是白蕉先生力所不及之处。 如下图沈尹默的'积玉'两字气完神足,着实写出才华横溢的功力。 ![]() 这两字笔画体势极为悬殊,横画为多,如果照常态书写,容易造成堆积,头重脚轻的弊病。 于是沈老用多年临汉隶魏碑的功底 ,在结构上匠心独运,起笔蹲锋,笔力重而不僵,随即提笔转峰 顿挫之际,为避免'禾'与'责'的重叠,将'禾'的竖画写的刚劲有骨力,引而不发呈现高超的控笔能力,'责'的下部点画突变为挺瘦坚韧,勾部疾势飞白,使整个字透出空灵劲挺之气。 最妙不可言是'玉'字横竖交接处一个针尖大的小气眼,还有挑的一锋尖,画龙点睛之处,使整个字灵动起来,可谓神来之笔。 整体看,'积玉'二字锋棱内耀,温润如玉,正如黄庭坚所言'字里藏颖秀劲清',显示出沈老讲法度又追求晋韵风格的完美融合。 白蕉用笔虽貌似云淡风轻,却劲拔圆润,妍媚多姿;其行笔看似迅捷,却丝毫没有直露和浅薄之感;用墨随和还有一种浑厚华滋的墨色变化。独步于晋人尚韵之间,这一点不仅是沈老就是近现代书法大家里面, 也难有人比肩企及,这正是他的优势和过人之处 。甚至在一次发言稿中还侃侃而言:“隐隐自居为第一”。狂妄吗 非矣,是自信。 ![]() ![]() ![]() ![]() 3 结体和章法上异曲同妙 沈尹默严谨缜密而又爽爽有神。字距,行距特别讲究,虽疏疏朗朗,但气息通畅,如轻轻低诉,袅袅有绕梁余音。如下图: ![]() 而白蕉的行书结体筋骨开张,清劲端和,点画疏朗 ,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顾盼有情,笔道错落有致,斜正相映成趣。 如下图' 悬崖百丈'四字的 一枯一润,一轻一重对比强烈。但相向挺立,造成匀称优美之势。在挥洒自如中偶尔自然地参进一二处草书的'一笔书',使整篇作品更具有潇洒脱俗的意韵。 ![]() 末尾'她在丛中笑'一行字,前两字和后三字稍断而意连,'中'字欹侧之势信笔一气呵成,飞白自然夹杂其中而灵动笔下。犹如一股美妙的乐曲 既有停顿,又有舒展,令人神往。让人想起白蕉那句话 : '字之巧处在用笔 ,尤在布局'。 三 书法理论各有专长。一个书法理论缜密严谨,博大精深,逻辑严谨,强调系统化,令人受益匪浅; 一个长于幽默风趣令人于莞尔一笑开怀大笑之处,醍醐灌顶。 但是论及'学书必须先从正楷书起',两人观点出奇的一致, 英雄所见略同。沈尹默常对学生强调古人蔡襄蔡君谟之言:'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正 渐而之于行草 也不离乎楷正' ; 白蕉则对弟子曰:'欲工行 草,先工正楷,自为不易之道'。 白蕉的书法学理论多以深入浅出,轻松有趣地解释深奥的东西。
![]() ![]() 沈尹默的书法思想博大精深,溯本求源, 讲究系统性,逻辑的缜密严谨,
再如关于用笔的方法,一次,当代书法大家沙孟海曾专门请教于沈尹默:
从沙孟海先生的书扎,从中可以领略沈尹默先生用笔之法。由此可以看出沈老临摹王羲之书法的方法,是在临帖时讲求法度 宁谨勿放,力求纤毫必肖,这正是他孜孜以求二王笔法,通过笔法的追溯达到二王书法的最高境界 ![]() 四 名家互评眼光独到关于沈尹默,白蕉的书法特点,书法家们各自不同的审美标准 ,也有不同的评价; 同时,沈,白二人也各有自己的观点,这些都能从不同视角提供我们欣赏两位大师的书法艺术。 1 如白蕉在《云间随笔》对自己书法有云:
2 沈老一生为人谦虚低调,但在书法上,沈氏却自视甚高。他的学生王静芝曾有文章这样记叙:
以上都是二人对自己书法高自标持的自信体现。 3 书画大师谢稚柳谈起白蕉说:
![]() 4 沙孟海先生誉白蕉为:
观其书画,是知非才情学养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奥。 5 当代书法家周鸿图评论沈尹默,白蕉这样说:
6 三十年代 .陈独秀出狱入蜀,二次见到沈尹默的字后这样说:
7 现代书法家许宝驯:
另外,据了解,2019年10月国庆之际,上海书协将学习浙江'沙孟海书法艺术奖'、江苏'林散之书法艺术奖'的成功经验,明年推出'沈尹默书法艺术奖',打造成上海书法的文化品牌 ![]() 欣赏过两位大师的艺术魅力和书法概述; 感慨万千,深感我们无需在沈,白两位大师之间分出高下。沈尹默,白蕉对中国近代及现代书法实践和理论建树上均有筚路蓝缕之功。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二人都历经民族危难和人生艰苦之际,仍能保持各自独立思想和铮铮风骨,
他们无论品格风范,还是书法造诣至今仍是我们时代的风标,和他们的书法一样光彩照人,惠及书坛,令人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