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

 昵称散步收藏 2020-02-24

公元七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在沙漠中崛起,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和实力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在中国古籍中也叫做大食。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大食第一是指阿拉伯帝国,第二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大食兴起时候,我国也正处在强盛的大唐帝国时期。当时的唐朝与大食,是世界上两大强盛的国家,先是通过陆地丝绸之路开展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

在公元751年,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和大食的阿拉伯军队在中亚的但罗斯发生激烈的会战。高仙芝大败,唐朝从此失去了对中亚一带的控制,也就是失去了陆地丝绸之路,只能通过海上交通与外国联系。泉州就在这一种背景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港口城市兴盛起来的。本文就介绍宋元时期,当时阿拉伯商人和波斯人在福建泉州的贸易活动,以及给泉州文化带来影响。

一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与泉州的海外贸易

宋元时期,在宋朝发展商业政策的主导下,泉州海外贸易繁荣,吸引当时众多外国商人前来。在外国旅行家看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就是泉州。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就这么赞扬泉州:“是世界上两大港之一”[1]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这么说:

“该城的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瞳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2]

当时,在泉州活跃和定军的海外商人主要是穆斯林(阿拉伯人,也包括波斯人),估计人数达到数万人,占了城市大部分比例的人口。当时泉州,一共保存宋元时期海外穆斯林一类的伊斯兰教石刻有数百万之多,在另一方面也见证了当时泉州海外贸易的繁华和穆斯林商人的众多。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泉州伊斯兰教石刻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来泉州经商除了与宋朝鼓励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有关系,蒙古西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蒙古西征的东归过程中,许多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通过海上贸易通道来到中国。尤其在13世纪中期-14世纪中期这一百年间,泉州是当时世界对外贸易一个主要港口,前来外国商人很多都是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客商。

二 阿拉伯商人在泉州定居与活动

大批阿拉伯人来泉州定居,大概开始在北宋初年。阿拉伯人在泉州建立最早清真寺是圣友寺,又叫做艾苏哈卜寺。在三百年之后,在泉州还发现在同一时期阿拉伯人的墓碑,上面石碑上翻译为汉文就是“死者名里提漆,一名异国阿拉尼伯女子,她是知名人士高尼微的爱女,卒于伊斯兰历400年(公元1009年)。”这就充分证明这个女子在公元1009年在泉州死去。由此可证明,在北宋初年,有很多阿拉伯人已经在泉州定居。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阿拉伯商人

南宋时候,泉州港的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与广州同时并列的两大对外贸易港口,与阿拉伯国家在海上贸易更加频繁与密切。当时著名的阿拉伯大商人蒲罗辛在泉州修建了清净寺。另外,在元至正七年(1347年),摩洛哥著名旅游家,虔诚的穆斯林伊本·白图泰,以印度使臣的身份来到了当时的泉州港,会见泉州当地著名的波斯人如著名教长不鲁罕丁等。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穆斯林伊本·白图泰

需要提及是对泉州港建设有功劳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先是他的父亲蒲开宗在占城寓居和经商,由于航海遇到风滔,就请求占城国王允许在中国侨居。之后,蒲开宗在广州租商铺做生意,富甲一时,成为广州最大的富商。在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或者绍定年间(1228-1233年),蒲开宗迁移在泉州,全面揭开了蒲家在泉州的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涯。

蒲开宗当时生有两个儿子,长子蒲寿晟比较擅文,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诗人,著有《心泉学诗稿》。二儿子蒲寿庚比较勇猛擅武,帮助南宋剿灭海寇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景炎元年(1276年),被朝廷授予负责海上贸易的“招抚使”,控制着泉州的海外贸易,成为泉州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蒲寿庚

当时,泉州在蒲寿庚主持之下,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泉州附舶远航的阿拉伯商人汪大渊,回国之后著有《岛夷志略》一本书,书中就记载当时有九十九个国家与泉州有贸易往来。蒲氏在泉州代表就是土生蕃客集团,番在中国古书就是外国,也就是外国人后裔集团的意思。蒲寿庚凭借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与在海外众多国家中穆斯林海商的威望,积极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有说法,当时蒲寿庚身为宋臣,虽然背叛了南宋投降元朝,却使得泉州港一直免遭战火被毁灭,使得当时泉州对外贸易能一直发展,为是元朝世界上最大商港奠定了基础。元朝时候,蒲寿庚一直提倡海外各国和平经商、友好往来。当元朝中期蒲寿庚去世之后,蒲氏集团的势力也衰退,取而代之统治泉州外国商人是色目商人集团。在色目商人集团统治下,泉州居商几乎都是色目人,势力强大,控制了泉州的海外贸易。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

当时,在泉州的阿拉伯人在泉州都有番学馆,相当于学校等组织,教导阿拉伯文字与阿拉伯语言。在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在泉州侨居的日本僧人庆政上人,把一本用古阿拉伯文撰写的诗歌集带回了国内。可以想象,当时宋元时候泉州是有一个庞大的阿拉伯民族的侨民社会,阿拉伯文在那里流行。目前,泉州保留下的许多碑文就是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撰写的。

三 宋元时期管理外国商人的组织

宋元时候,来到泉州的阿拉伯人往往迷恋于泉州商业的繁荣和社会安定,在生活富足时候也在这里安定下来了。这样,在泉州就形成了外国人聚居区。由于宋朝时候,商业发展到大街小巷,冲破了唐朝时候坊的限制,所以就把大批外国商人居住区叫做“蕃人巷”。对“蕃人巷”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

  1. “蕃长”管理方式

宋朝政府为了有效管理“蕃人巷”和“蕃坊”,就设一人为“蕃长”来管理事物,“蕃长”就由海外商人来担任,办事机构也叫做“蕃长司”(它的官位相当于九品)。由于当时泉州居住外国人之多,也需要颁布一些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当时,担任管理外国商人机构的“蕃长”,大多数都是懂得中文,在两国贸易中担任翻译。蕃长的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今天泉州的蕃人巷

第一就是代传政令。唐宋州政府下达各种命令和法规政策,都是由蕃长传达给管辖的蕃人,蕃人就充当中介和协调的作用。

第二就是对外贸易。蕃长就代替宋元政府对前来贸易的蕃人征收税款。

第三就是负责官货的采办。阿拉伯人前来泉州贸易的商品,主要是象牙、珍珠、香料等。当政府官员需要这一些货物,可以通过蕃长传达到阿拉伯商人,蕃长就相当于中介,联络政府与阿拉伯商人的买卖。

第四,就是代行司法的权力。蕃长的职责就是宋元政府对外事务的重要代表,主要任务是解决各种交易冲突与交易争端。当外国人和外国人发生贸易纷争或者教派的斗争,都是由蕃长做处理。因此,蕃长这一种权利也叫做治外法权。当阿拉伯商人之类外国人和中国人的矛盾,视具体情况来顶罪。小的犯罪事件就由蕃长处理与裁决,给予杖刑。大的反坐活动如杀人一类,就由中国政府专门司法部门做审理。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阿拉伯商人的蕃长与当时管理阿拉伯商人信仰的伊斯兰教教长是截然不同的。伊斯兰教的教长,是神职人员,主要就是处理伊斯兰教的事务。如主持清真寺,管理穆斯林宗教生活。还有着组织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调节穆斯林之间的纠纷,代表穆斯林教徒与官方交涉的事项,维护穆斯林宗教礼仪。蕃长是当时宋元政府任命的,处理公务的政府官员,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2 沙班达尔制度

七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伴随着阿拉伯帝国领土的扩张也兴盛了起来。当时,波斯人虽然被阿拉伯人武力征服,但是在东西方海上贸易优势地位却没有被动摇过,却是更为蓬勃发展,一度控制着东西方海上航运和贸易。当时,波斯人贸易帆船在海上成群结队,在东西方世界中络绎不绝地往来。在波斯商人聚集的社团中,都有一个首领做代表与当地的统治者谈判。当时各个统治者为了招揽商人,也极力笼络当地波斯商人首领,授予这首领港务长的职务,在波斯语中,港务长就叫做沙班达尔。当地统治者就是通过沙班达尔来管理外国人社团,使对外贸易更好开展。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

沙班达尔制度对阿拉伯航海业产生巨大影响,也对东方各国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变化。直到近代,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等东方国家依然以“沙班达尔”来称呼港务长,这个职务都是由外国商人的首脑来担任。

唐宋时候,南方人一律把来华的外国商人,无论是波斯人还是阿拉伯人都叫做“蕃客”。为了有效管理当时的波斯商人,在泉州也有着沙班达尔制度。担任沙班达尔的外国商人,不仅通晓外国语言和海外情况,也必需拥有渊博的商业贸易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外国商人和当地统治者的中介人,积极发挥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在中国史书上,对沙班达尔的职责规定主要是四项。第一项,就是代表政府行使对外商的管辖权力。如宋朝时候根据沙班达尔就是“管勾蕃坟公事”,简单来说,就是传达执行官府的命令,处理蕃坊一切日常事务和管束外国居民。当外国人触犯法律,就先交给当地政府审理。罪行轻的就有沙班达尔处罚,当触犯徒刑以上罪行,就由当地政府亲自处置。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

第二项协助官府,共同管理对外贸易活动。源超市后,沙班达尔是外贸市场的主持人,也帮助采购官府需要的物资,如帮官府购买香药等等。

第三,负责招徕海商。宋元时期政府利用沙班达尔熟悉海外情况、经验丰富和联系面广等优势,要求他们积极招徕海外商人前来贸易,借此推动当地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四,协助政府办好外交事项,做中外政府的联系人。宋元时期,中国与东南亚、阿拉伯世界诸国关系非常密切,海外国家经常派使臣前来中国入贡。当时入贡的外国使者就由沙班达尔辨认身份,对其做“表章”。朝廷就根据蕃长的表章和身份辨别,给予外交接待。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宋元时候的泉州港

四 阿拉伯商人对福建泉州文化的影响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波斯人)来泉州经商贸易和定居,给泉州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等影响是深刻的,使泉州的社会生活带有浓厚的阿拉伯文化色彩。根据目前史料记载,阿拉伯商人的生活习惯对泉州风俗产生很大影响。现在,泉州回族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依然保留着吃“油香”的风俗习惯。泉州妇女喜欢盖头巾和在头上盖头巾,一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的打扮。现在泉州回族人的婚丧等仪式,都是来自于波斯。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泉州妇女的头巾

元末时候来中国的摩洛哥旅游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运河的时候,就听到了阿拉伯歌曲和波斯歌曲,在书中描绘歌调是非常优美。当他来到江西建昌府的时候,就听到伊斯兰教的审判者、牧师、商人,率领着音乐队伍,携带着喇叭、旗鼓和其他乐器欢迎他到来。想必,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众多的泉州,也应该有这一种现象吧!从中可以看到,阿拉伯文化是影响着泉州乃至当时中国的文化。

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与福建泉州文化福建泉州古城

如同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察团总领队 杜杜·迪安博士:

“泉州是一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共处的城市”[3]

在这里,可以说是在宋元时候福建泉州中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接触,不仅是一种宽容、和平、互相理解的文化理念体现,也使现在泉州人也具有接受多元文化的胸襟和宽阔的胸怀。

参考文献:

[1]马可孛罗游记[M]. 张星烺,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2]伊本·白图泰游记[M]. 马金鹏,译.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1

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