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在树皮上划一刀或人的皮肤划破后,都会有胶原物质溢出来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结合成结晶体,修复伤口,形成包浆状。这种现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也许是几乎所有的文物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都不同程度会有包浆的原因,如铜器、木器、瓷器、牙器等都是如此。天然包浆摸着温润,手感好,光线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不褪色不走光。 2,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钻孔”是红山文化玉器鉴识中又一重“点”所在,不可忽视。 3,了解和认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便不难理解玉石的腐蚀受沁的形成,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征的标准。要从受浸蚀方面辨别真伪,首先要经过对上万件实物进行大量的考查,用对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确定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 4,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 1:仿制的红山文化玉器多是以市面上十分罕见的器型为主。 2:制作工艺十分的 粗糙 (包括材料,雕工和沁色),制造的数量十分泛滥。 3: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都是使用质地很差的玉料进行以次充好! 4: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型, 纹饰 和款识多数是仿制者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果熟悉红山文化玉器所处年代的器形特征就能够对红山文化玉器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比如:从战国到汉的玉璜的结构布局都是为中轴对称。)。 5: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皮色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染色或者做旧方式做出来的,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手段之一。 5,通过蚀斑断真假 红山文化玉器蚀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蚀斑多出现在唐代以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红山文化玉器蚀斑很少见的原因。携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首先要区分是天然蚀斑还是人为仿造蚀斑。天然蚀斑是红山文化玉器或玉石长时间受环境的腐蚀发生溃烂并受微生物侵蚀后形成的自然斑点或溃洞。 6,分别从红山文化玉器的沁色、钙化、包浆、形变、土蚀现象、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成因,鉴定要点一一解说,因为这些特征是红山文化玉器在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变化形成的,也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根本。 7,玉本色是玉材的颜色,古人称玉本色标准为“符”,并提出“赤如鸡寇”,“黄如青靛”之说,也就是说在各种颜色的玉材中,上述标准是最珍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