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天长】【汉墓】三角圩一号墓出土古玉资料图览

 畅明轩 2020-05-28

天长三角圩墓地位于安徽省天长市天长镇祝涧村北,西南距天长市市区3.5公里。墓地北为三角低洼圩田,故名“三角圩”。两汉时期,天长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泗水国、广陵郡等。(下图标红1的附近)

天长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的生日而特设的县,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为纪念唐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同时宰相李林甫等人建议“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和“千秋节”呼应。天宝七年,又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自此历朝无大变化。

1946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曾一度改称炳辉县。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天长境内汉代墓葬发现较多,主要集中在铜城镇安乐的北岗、常庄、苏桥和天长镇红星村。三角圩汉墓群的发现纯属偶然。1991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天长境内最大的河流—白塔河发生溃堤,许多农田受灾。当年冬季,政府对发生溃堤的地段进行加固,在取土筑埂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墓群。

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天长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1991-92年共清理墓葬25座,除一座为战国晚期外,其余都为西汉时期。被评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于1997年7月在该区域又抢救发掘两座墓地。至此1991-1997年,该墓地共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27座。

这批墓葬集中在约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距地表0.8至2.5米深,分一人单葬和双人合葬两种,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棺椁为葬具,多南北向,形制大小不一,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有铜器、铁器、漆器、木器、玉器、陶器、玛瑙、琉璃、银器、角器等,计820件。其中玉器95件(不含剑璏、剑格、剑首)。

一号墓(记作M1),坑长4.8米,宽3.5米,为夫妇合葬墓,随葬品380余件,M1的男棺内随葬印章5枚,其中2枚刻“桓平私印”,1枚刻“桓平之印”,推定该墓主人名为“桓平”。另2枚分别刻“臣平”和“广陵宦谒”,推定桓平应该是广陵国时期的官员。“宦谒”是什么具体职务现已无考。

该墓共出土玉器94件(不含剑璏、剑格、剑首)。西棺出土2件,东棺出土92件。器形有璧、璜、佩、瑗玑、环、印、带钩、口琀、耳塞、鼻塞、眼罩、饰件、饰片。

这批图片拍摄于前几年北京艺术博物馆“灵动飞扬”展,最近一边学习,一边整理,今天一并分享下。

这件带钩出土于东棺,兽首云纹,钮饰涡纹,白玉完整,目测料不错。

东棺出土阴琢印文“桓平之印”。

东棺出土,微残,减地浅浮雕兽面。

东棺出了5件玉佩,(有两个回首谷纹s龙,忘了当时是我没拍还是他没来,不过不如这漂亮,网上有图,自行检索吧。

还有两个我拍了,贴在上边了,一个是鸡心佩改的(凤形玉佩),另一个也是残器改制(玉饰件)。

玉璜共8件,均出自东棺。此件素面,略残,外缘中部一小穿,孔壁较直,单面钻。

外侧棱阴刻“日,九十十”四字,隶书,内填朱漆。

我喜欢这件。龙首玉璜,中间外侧饰扉棱,双面阴刻菱形几何纹。在战汉玉器中还是不常见的。 

草叶纹小玉璧

涡纹小玉璧

东棺出土,双面饰减地谷纹玉环(也可以叫瑗)。外缘平直,阴刻“上 八十八”四字,隶书,内填朱色。

可惜展示角度,没拍到字。

东棺出土,双面饰减地浮雕谷纹,外缘有二对称扉棱,无扉棱稍厚一侧阴刻“上 十二”三字,隶书,内填朱色。

依然可惜,依然没拍到字。

今日分享的最后一件,非常纤细漂亮的咬尾龙。这件报告里叫瑗,卷龙形。双面平雕镂空成卷体龙形,面微凹,侧棱璧直,线条流畅,制作精良。

好了,本次分享就到这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