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取消sci论文的做法,或将会使科研“关系网”更加复杂

 skysun000001 2020-02-25

近日,教育部发文针对“高校SCI论文指标使用”提出了十条意见,而这也让科研圈以及教育圈掀起了轩然大波。

科研评价中存在的论文“SCI至上”的现象,已经对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审、人才引进、业绩奖酬,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称号评定、项目成果评审等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不得不说,这份通知的初衷是好的。此前学术圈爆出来许多灌水、造假等没有底线的事情,学校确实也有按论文数量来确定待遇,但是我认为,这份通知能解决的问题,会被他所带来的问题所超过。至此也不由得让人想起此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对于国内科研圈的痛斥:

在国内做好的研究,不如与某些人拉关系更重要。

这番改革,原本想的肯定是不让造假事件发酵更大化,但是失去了SCI这个硬性指标的评估,而按照创新水平和科研价值来评判的话,那么这背后的暗箱操作或许会让科研“关系化”更加错综复杂。

由于切掉了论文评判标准,所以对于某些身居高位却无视德行的人来说,这会让他们更好的去做一些专为自己得利,主观意愿强大而无须负责后果的事件,不过,在当前这个论文疯狂灌水的潮口,教育部此项规定应该也是利大于弊。

饶毅在回国之前,曾经与人探讨,他认为国内应当将学术与行政分开,只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行政的不要管学术,学术的不要管行政,这样才能更加公平公正。

虽然教育部已经开始了“第一刀”,但是此刀的切割范围还是有待商榷的。

将SCI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固然不是很好的做法,但是SCI作为顶级期刊的情况下,能发文章也确实代表了一种水平,我觉得以后可以把SCI不当做唯一评判指标,而是作为某一附属,再结合其余标准来制定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评选体制,这样或许才能让国内的教育评比机制变得越来越好。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