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取经第一人,历经13年,比唐玄奘早200年

 思明居士 2020-02-25

金坚范/文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脊梁” 的东晋高僧法显。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求法。他不但是早于唐玄奘200多年赴古印度取经的第一人,且陆去海回,历经13年,途经30余国。他1600多年前所走的路线,与今天的“一带一路”相契合。历史何等地惊人相似!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法显,以一己之力,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傑出的贡献。

东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取经第一人,历经13年,比唐玄奘早200年

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文明之间对话交流、互相借鉴的基础。重视自身修养、求诸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和优点,儒家是修炼成圣成贤,道家是成仙成真。诞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是成菩萨成佛。可见都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完美,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的“超自然”的概念. 此外,佛教中慈悲为怀、因缘和合等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仁慈”、“和而不同”等理念有着天然的亲和感。“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不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中的这些思想,足以说明中国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围绕“此世”而非“彼岸”来展开的。而佛教对人与来世的思考,正好拓展了中国文化的思维空间。难怪,外来的佛教经过历史的演变,已和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东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取经第一人,历经13年,比唐玄奘早200年

曾获国际科幻小说大奖的中国作家刘慈欣认为,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强烈的未来感。" ”“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 刘慈欣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究其原因之一,是中国政府顺应和平与发展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为了践行这一理念,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构建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其背后的“天下大同”、“民胞物与”等传统文化理念, 显然与佛教的“以众生升入极乐世界”的理想和 “人我互相尊重”的思想高度契合。从另一角度说,这也让人体会到佛教理念的现代意涵。道假众缘,复须时熟。文化上的这样一种融通,看起来是一场思想上的偶遇,实际上是历史的某种必然。

东晋高僧法显:赴古印度取经第一人,历经13年,比唐玄奘早200年

清代诗人龚自珍有一句名诗: “万人丛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而各位在会上的发言中所贡献的知识和闪光的思想,使我多方面获得新的教益和感悟,再一次体会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这句话的意涵。

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沟通,推动实现“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美与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