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徐王都赏青铜:朱浒分享邳州博物馆上篇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2-25

朱浒分享

邳州博物馆新馆陈列分为古邳文明、长河余音、民俗文化三部分,展出文物500余件,其中以大墩子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邳州汉画像石、汉代虎形石镇、西周铜矛、被誉为“全国象牙化石之王”的大象门齿化石而闻名于世。

古徐王都

徐人为少昊后弈、邳州大墩遗址一说为少昊的遗墟地,公元前512年古徐国被吴国所灭,今天在浙江、江西发现的徐器,是徐人后期留下的遗存。

古徐国所铸青铜器发现不少,邳州境内大墩遗址(少昊遗墟地)、刘林遗址、梁王城遗址、徐山遗址(即现在的云台山徐王若木所在地)、鹅鸭城遗址、九女墩遗址等考古发现佐证了古徐国。

梁王城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从从1993年初至2004年五次考古挖掘,发现了金銮殿,护城河,城墙。梁王城遗址规模巨大,城高池深,堆积深厚,自下而上依次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堆积,自岳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堆积大致与徐国及其后裔活动持续的时间相当,地望与古徐城的位置相当,周围分布有与徐国贵族关系密切的大型墓葬,梁王城周边分布有同时期的墓葬,如九女墩墓一号、二号墓中出土编钟,上面铭文刻有“徐王之孙尊”字样。古代都城的出现是与王国形成相一致的,学者们认为梁王城遗址便是古徐国王都。

垂鳞纹方形铜壶

徐国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国家三级文物,戴庄镇刘林遗址出土,方形,直口,稍外撇,颈部两侧各有一对环状耳,鼓腹,下有座,四脊上饰八个变形兽,上刻阴线夔(kuí)龙纹,腹饰细密的垂鳞纹。


东周铜汤鼎

出土于九女墩三号墓,器身整体呈圆形,直口短颈,圆肩球腹,平底象足。盖面饰宽弦纹和蟠螭纹带,中心有云雷纹圆环和兽形钮,盖面分布着虎、羊、狗形立钮。鼎身上铭刻着蟠螭纹、涡纹、云雷纹、三角纹等细密纹饰带,工艺精湛,美轮美奂。后世常用汤鼎比喻辅政的重臣。


铜甗

东周时期文物,九女墩三号墓出土,此器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功能类似于现代的蒸锅。大的称为甑[ zèng ],居于上部,用来盛放食物,小的叫做鬲,位于下部,用来煮水,三个高足之间可以烧火加热。甗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为陶质,到商代晚期铜甗逐渐增多,并且有很多是甑鬲合铸,上下一体,造型相当奇特,甚至还出现了联体甗,也就是将若干个甗的下部合铸在一起,比如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除实用外,甗还是礼器,到西周末年春秋早期的时候,常常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的随葬品。



兽形铜鼎

九女墩三号墓出土,饪食器,全器作动物造型,形似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牺牲,故又名牺首鼎。器身前端兽首突出,双目圆睁,双角耸立,角上饰羽翅式卷曲纹,内填三角雷纹,器身后有脊棱做尾,耳部饰雷纹,颈腹部均有蟠虺纹,上腹饰一周绳纹。整器造型浑圆,体态憨厚,地域特征明显。迄今为止,类似器物全国只发掘出土了6件,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的徐国和群舒墓葬中,一个墓葬只随葬一件。这正好印证了郭沫若先生在1930年提出的“春秋初年之江浙,殆犹徐土”的论断。




东周铜钅会(huì)

国家一级文物,九女墩三号墓出土,此器圆腹、环形耳,平底,盖覆盘状,素面,盖内有铭文:西林乍(zuò)其妹喜尊钲(zhēng)桧(huì),意思是一个名叫西林的人为他的妹妹制作的陪嫁之物,为盛食器和礼器。


东周青铜编钟

现藏于邳州博物馆第二展厅“古徐王都”。九女墩三号墓出土,共19枚,包括4枚甬钟、 6枚镈钟和 9 枚钮钟,最重的一枚甬钟重达29.7公斤,最轻的一枚钮钟仅重0.71公斤。钮钟上刻有铭文,内容是“唯正月初吉丁亥,徐王之孙□□乍(zuò),择其吉金,铸其龢(hé)钟,以享以孝,用蕲(qí)眉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甬钟

镈钟

东周石磬

国家一级文物,九女墩三号墓出土,一共13枚,石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余敲击石头,装扮成各种动物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磬。石磬在商周时期是重要礼乐器,也是宫廷雅乐重要组成部分。


东周铜吊炉

出土于九女墩三号墓,自人类学会用火烹制食物后,“炙”就成为火烹最原始的操作手法,商周时期人们主要的烹饪方法就是烤和煮。这件铜吊炉的设计非常精巧实用,底部平整,便于均匀受热,两侧装有提链,可以提起来自由搬运,两侧有螭虎浮雕,器身有蟠虺纹,再加上器形如此硕大,表明拥有者身份尊贵。



青铜剑

此剑为东周时期文物,九女墩三号墓出土,双面开刃,短茎,长锷,圆剑首,剑身扁平,刃部锋利,上端略收;锋部成尖形,剑格处花纹原镶嵌绿松石,柄部缠绕麻绳。




东周铜锯

出土于九女墩三号墓,春秋后期,青铜器不再仅限于统治阶级使用,逐渐走入平民生活,成为生产用具。此铜锯锯身一边镶嵌在长方形的木柄上,一边有整齐细密的小齿,主要用于分解竹、木、骨、角等物品。




作者简介:

朱浒,男,1983年生,江苏徐州人,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晨晖学者。出版著作《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三联书店2017年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方向:美术考古。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