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历来现实 2020-02-27

谈及一千年前的中国历史,无论我们是否喜欢,都往往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聚焦在北宋或是其北方的辽国,这种近乎天然的视角常使我们忽略了其他政权的存在,比如青唐吐蕃、大理段氏,以及今天我们要讲的西夏。

党项起源

根据《旧唐书》记载,创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系"汉西羌之别种也",他们原来居于如今青海东南部的黄河河曲一带,直至隋唐时期才逐步向外扩展。从9世纪起,因为受到吐蕃王朝的侵袭,开始向今甘肃、宁夏、陕西迁移,其中一支来到夏州(今陕西横山县),那里正是昔年赫连勃勃所创"胡夏"旧地,故被时人成为"平夏部"。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唐僖宗时期,其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参与平定黄巢之乱而被李唐赐姓李,封夏国公,被授予定难军节度使(治夏州),下辖夏、宥(两者均在今陕西横山县、靖边县附近)、绥(今陕西绥德)、银(今陕西榆林市)四州之地,成为一方割据势力,雄踞西北。

唐亡后,在五代政权的兵荒马乱中,他均表示臣服,后汉时定难军所辖范围又增加了静州(今陕西米脂境内)。这股看似对各方人畜无害的势力逐渐膨胀。

至于北宋建立伊始,他们先是对宋称臣,如李氏后裔李彝殷为避宋太祖父赵弘名讳,将名字改为李彝兴。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北汉政权大举侵宋,宋太祖命令当时臣服于宋朝的诸个藩镇将领合兵迎击,李彝兴奉命带兵救援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建隆三年李彝兴又向宋朝进贡良马,宋也回赐玉带,直至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李彝兴死,被宋追封为夏王。此后的李氏子孙皆承袭定难军节度使,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当宋太宗发动灭亡北汉的战争时,时任定难军节度使的李继筠还派兵协助进攻,北宋与定难军李氏的关系犹如泉、漳献地之前陈洪进与宋的关系,十分融洽。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不久李继筠死,其弟李继捧承袭官位,而李家内部矛盾也开始爆发,李继捧的叔父李克文认为李继捧无力承袭,请求宋廷将李继捧招入朝堂,宋太宗乐得如此还能顺势控制夏州地区,便以李克文为权知夏州事,并另派遣尹宪为同知夏州事。

身为年轻首领的李继捧因为担心难以服众所以主动朝觐宋太宗,按赵光义野心大于手腕的性子,当即封之为彰德军(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治相州,但不到任,仅奉朝请,并让他带五服以内的亲眷入京为质。后李克文来朝,被授予澧州刺史,仍权知夏州不变,李克宪被任命为单州(今山东单县)刺史,旨在将夏、银州地区的李氏势力彻底消除。

李继迁的野望

这看似本该是一件喜事,谁曾想李继捧有个年轻的族弟名为李继迁,他压根不想称臣,他和亲信诈称要给乳母下葬,躲开宋朝派来的使臣逃入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卓尔),从此天高皇帝远,终于可以撒欢打滚了。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后来虽然也向宋廷进贡马匹,但执意不奉宋廷诏书,意图很明显,旨在割据夏州,培养势力,他不断笼络党项各族,进而开始频繁的侵扰宋朝疆域。

宋廷立马作出反应,对内命尹宪为夏州知州,将李克文调为博州(今山东聊城)防御使,李继捧为崇信军节度使,驻于湖北,李克宪被调往湖南为防御使,并派通判监视且掌实权;对外则命令都巡检使曹光实率领骑兵星夜奔赴地斤泽,突袭李继迁,杀百余人,俘获李继迁母亲及其妻子,羊马辎重数以万计,但李继迁只身逃跑,从此宋朝西北战事烽起。

面对李继迁的袭扰,宋廷的应对当然是剿抚并用,一边写信劝降一边组织反击,这看似正确,实则缺乏主次,即不清楚最终目标是剿灭还是招抚,以至于李继迁发现宋朝这种战略紊乱后还能反过来套路宋廷一波,如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他假装要向曹光实投降,曹"光实信之",且想独占功劳,不与他人商议,仅率领百余骑兵受降,实则李继迁伏兵葭芦川(今陕西佳县西北)一举击杀曹光实,袭取银州。

后来宋军集结优势兵力来攻,主帅田仁朗定下假装松懈、诱敌深入的计划,本来李继迁就要入彀,熟料宋太宗听信举报,认为田仁朗贻误战机,把他召回京中下狱问罪,如此循环往复给了李继迁几度逃生的机会。

与宋廷缠斗几个回合后,这位昔日的族弟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部族领袖,他终于发现虽然宋朝内部掣肘严重,但光靠自己还是难以取胜。翌年他为建立在西北各部族中的威信,上表依附辽国并娶了契丹人的宗室女子,被封为辽国的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后进而封为夏王,得到了在宋朝得不到的官职和权势,从此一介宵小平地做大,与辽互为犄角,威胁宋朝疆域,甚至屡屡有恃无恐地进攻夏州、银州、灵州等地。

灵州烽火

西北地区的形势日益严峻,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赵普建议宋太宗将李继捧重新任命为定难军节度使,并允许其割据西北,还赐名赵保忠,希望以此平定西北边患,且与辽国在针对党项族的归属问题上针锋相对。

李继捧奉命到达夏州后,告知宋太宗,李继迁愿意归降,宋太宗闻言兴奋之下授李继迁为银州刺史,然而辽国给予的条件更加丰厚,还再次外搭一个宗室公主出嫁李继迁,加之李继迁压根无意投降,再次搅乱西北。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终究是弟弟的李继迁败给了李继捧,战败途中还被哥哥射了一箭,朝廷遂加派翟守素率军进抵夏州,以方便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彻底击败李继迁。而李继迁为得到辽国援助,假称已经攻下宋朝数州之地,辽国大喜之下进封李继迁夏国王。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李继迁又假装归降翟守素,宋太宗又又又一次高兴地赐其赵保吉之名,升其为银州观察使,并授其子李德明官职,可这一次没想到的是,李继迁成功说服李继捧,二人相互勾结攻打灵州,李继捧也转而降辽,被封为西平王。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宋廷任命李继隆为河西行营都部署,领军进讨这对兄弟。李继捧又先携家中女眷差吏出城躲避,上书请求罢兵,被欺骗次数够多的宋太宗断然拒绝,后令李继隆进攻李继捧,李继捧见大势如此,只得向李继迁通告宋军虚实,却被李继迁连夜袭击,无奈之下逃回夏州被部下幽禁,并献城于李继隆,李继迁也率部溃逃。李继捧被押送回京,后在此年七月,李继迁献马归降,宋太宗再次招抚。

也许是烦透了这个党项族的“骗子”,在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授予李继迁保大军节度使(今陕西富县),并委任李继迁心腹张浦为郑州团练使(今河南郑州),意图使李继迁远离西北,分化李继迁所部。

一路摸爬滚打的李继迁自然不放在眼里,于是继续与宋廷为敌,进犯清远军后围攻灵州。至道二年(公元995年)初,宋派军护送四十万石粮草前往灵州,时任灵州知州的田绍斌奉命率军接应,但押粮将军白守荣延后一日,被李继迁抓住机会包围,白守荣不听劝告,执意出战以赚军功,被李继迁击败,所运粮草尽数为李继迁所得。

后宋廷前后两次派李继隆、王超率军征讨,双方来往交战,战事胶着,灵州在被围两年后,遂告解围。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党项三代

至道三年(公元996年),宋太宗兵分两路进讨李继迁,当大批粮草运抵灵州,战事一触即发之际,宋太宗驾崩,此战不了了之。李继迁又凭此向辽报捷,受封西平王。而后真宗即位,副相李至详主张放弃西北银、夏等地区,真宗采纳,趁着李继迁遣使探明虚实之际,就坡下驴,重新赐名赵保吉,并授予定难军节度使,事实上承认了党项一族割据一方,换取了其名义上的臣服和"天下太平"。

但李继迁仍然如往常一般,不时侵扰宋朝边境,不久双方烽烟再起,而此时的宋廷西北军,已经"穷讨则不足,防遏则有余",本质上仍是专注于战略防守。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李继迁虽名为赵保吉,遣使贡马态度甚佳,但进犯也更甚,八月真宗任张齐贤等经略西北,九月李继迁再犯清远军,时任安抚副使、副都部署的杨琼救援不及,加之朝廷素来不在意西北战事,清远失守,灵州孤悬。

经过君臣之间的反复琢磨,终于在次年三月派军救援,而此时灵州知州裴济已然率军坚守两月有余,力尽战死,朝廷援军遂停止进军。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李继迁在攻陷凉州返回途中被朔方节度使潘罗支的数万部族兵伏击,中箭败回,不久重伤不治而死。而此时的党项早已在连年征战之中腹背受敌,死伤众多,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在他死后,其子李德明嗣位夏王,比之乃父的正面硬刚,他选择了"依辽和宋"即同时向辽、宋称臣,同时接受两国封号,这样一来若宋朝要对他动手,就必须忌惮辽人会不会出兵,反之亦然。

景德二年在平定西部后,李德明遣使臣服,真宗面授延州守将张崇贵议和方略,宋许诺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并赐银帛钱茶数万,与此相对应的是宋廷要求李德明承诺归还灵州,遣子入送为人质,送还被俘的宋廷官吏等要求,李德明不肯,宋又遣人议和。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但此时宋已经放弃归还灵州的条件,可宋朝方面的谈判代表向敏中一味退让,只得先任命李德明为节度使,其他条件暂缓,李德明除了表示臣服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获得了他想要的所有条件,而宋真宗也终于以破财免灾的方式换取了西北边陲的相对安定。这株墙头草就在夹缝中伺机向西开拓,进攻吐蕃、回鹘,攻下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成功地将势力范围扩展至整个河西走廊。

李德明死后,其子李元昊继位,有了父辈先祖打下的基业,他开始不再满足于称臣,他先是放弃李姓改姓嵬名,随后订立自己的年号、修筑宫殿、设立文武官职、创立文字,还推广秃发,许是变秃了还会让人以为变强了,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其疆域东临黄河西抵玉门(今甘肃敦煌西),南至萧关(今甘肃环县西北),北靠大漠,共三十二州。

为了看起来像个皇帝元昊更是煞费苦心,他仿效宋朝制度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等机构,就连管理首都兴州事务的衙门都直接叫做"开封府"。

既然是"皇帝"了,那便不宜再对他人称臣,所以元昊一改父制,主动攻击宋朝,时下仁宗驭宇,军队承平日久,中原士卒早已不复昔年后周柴荣北伐之骁勇,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1041年好水川一战、1042年定川寨一战,宋军三战三负,损失惨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西夏接连取胜,让部分在中原郁郁不得志的汉族士人、流民找到了另一条青云之路。

夏太祖李继迁反复投降,堪称北宋噩梦,被600年后李自成光荣传承

比如陕西士子张某、胡某因为屡试不第出奔西夏,张某改名张元,胡某则改名胡昊,在酒馆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这种明犯名讳的做法果然引起了元昊的注意,并给了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结果是好水川一战,张元作为军事为西夏军队出谋划策使得宋军阵亡万余,他望着昔年同胞的尸山血海,兴致大发地赋诗一首,嘲讽指挥宋军的文官"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举,犹自说兵机。"随后官拜西夏国相。

权势易变边疆告急,若非西夏也在战争中伤了元气,恐怕还要蹬鼻子上脸。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夏议和,名义上夏仍向宋称臣,但宋朝每年要"赏赐"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每逢节日还得再"赠予"银两万两千两、绢帛两万三千匹、茶一万斤。

李自成的传承

了解了这种背景,再看看一代名臣范仲淹写的《渔家傲》,其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背后又有多少百姓苍生的苦痛。

历史更加吊诡的是, 按照《明史》卷三零九《李自成传》的记载:"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两人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李自成在称帝之时,也标榜过自己是李继迁直系后人。

且不论这两位李氏“前皇帝”谁给宋、明二朝带来的困扰更多,单就行事作风来讲,李自成反反复复投降朝廷的投机行为,倒是十足地应和了祖先的风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