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喜第5课:《人生五大问题》

 巴陵闲人2020 2020-02-27

人生就是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 这人生的五大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本书对“何为幸福、用佛教的观点进行了解惑:

一、何为幸福

佛教认为,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和物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心态,在于对自身需求的定位。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从佛教观点来看,人生的本质是苦,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所谓本质,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享受,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当今社会的人们,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是人生之苦的根本,而因为生命的迷惑存在,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所以惟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再加上智慧和正确的方法即三学八正道,由依止佛法僧三宝,而能究竟地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二、我是谁

许多人把身体当作是我,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讲,“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身体只是由众多元素构成,随时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佛教认为,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个方面:观念和心态。由此产生了喜怒哀乐,如果不能智慧地进行观照,就会被这些情绪左右,会深陷烦恼,不能自拔。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同时“我执”也是世界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从佛教角度来说,无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否定加诸于“我”的错觉,只有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才能远离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那如何远离呢?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就只能成为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

三、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探讨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轮回。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是从呱呱落地开始。而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现代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以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缘分,比如天赋,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轮回不仅体现一种生命现象,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心。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也代表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生命的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也是改变命运的着力点。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

四、何为命运

佛教认为,命运就是生命发展的规律,决定这种规律的力量在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佛教认为身口意三业所构成的因果,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世人不能理解现在主要提倡心灵因果,当下因果。我们所有做过、想过的事,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同性格和人格。这些习惯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佛教称之为“业力”,即生命的程序。我们要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不同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区别只是在于各自力量的强弱。如果不加选择地任其发展,很可能就被“我执”掌控,被“我执”发展的负面力量占据主动。修行的意义,则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地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此外还要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并依循这一规律,才能切实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五、活着为什么

佛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种种烦恼,但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若不开发这一能力,轮回将永无止境。活着的意义,就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惟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予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这也正是佛教所说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附:辅导材料 

一、学前思考

因为家庭、事业、学习等,我们每天不得不去面对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精疲力尽。我们被这些问题淹没了,而很少去思考跟我们的人生最息息相关的几个问题,比如幸福是什么,命运是什么?是我们在掌握命运,还是命运在掌控着我们?活着究竟为了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这些问题想起来似乎很麻烦,但只要活着,就无法回避,不是吗?

二、修学内容

《人生五大问题》

三、修学标准

认真阅读教材三遍以上

四、修学思考

1、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1)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2)人的感觉有哪五种?

(3)从本质上讲,快乐是什么?

(4)三宝分别代表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究竟地离苦得乐?

2、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1)身体能代表我吗?

(2)情绪能代表我吗?

(3)怎么理解“我执”?为什么说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引起?

(4)认识自己有什么意义?

3、我们的生命到底是怎样延续的?佛法对生命现象的看法,你觉得有道理吗?

(1)你是否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2)为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

(3)不同的生命形态是内心发展的结果,怎么理解这句话?

(4)了解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有什么意义?

4、佛法是怎么看待命运的?

(1)佛法认为的命运是什么?命运由什么决定?

(2)怎么理解当下因果、心灵因果?

(3)从习惯到性格,再到命运,这个过程是怎样发展的?什么是业力?

(4)要怎样改变命运?

5、世上有不少人活着,仅仅是为了名利、家庭或事业而奔忙,如何看待这样的人生?活着的意义何在?

(1)一般人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有说服力?

(2)在佛教看来,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五、修学检验

1、对幸福、自我、命运、生死、人生意义等问题,我是否开始用佛法的智慧来重新审视?

2、用佛法来审视时,我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吗?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有哪些?为什么?

 

课程内容,来自《人生五大问题》—— 2007 年 12 月讲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