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北极熊788 2020-02-27

世界很大,

人间很小。

茫茫人海,

相识无多,相交更少。

有些人就算当面走过,也永远是陌生人;

有的人,你却是早晚都会认识并成为朋友的。

戊戌年立夏当日的下午,阳光灿烂,春城的气温已经升到了27C°。经过一位好友的引荐,按照事先的约定,我提前来到了《茶业复兴》编辑部办公室。

推开两扇玻璃门,我走了进去,看见一个身着褐红色T恤衫、戴着帽子的眼镜男正站在那里与人聊天,他微笑着望着我。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书架前的周重林

我俩几乎是同时认出了对方,于是,握手,他热情地招呼我落座与大家一起喝茶。没错,他就是周重林,一个在海内外茶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看其文章的老辣,本以为他是一个有些年纪的老者,没想到他比我年轻多了,而他早在2012年就因为撰写出版了《茶叶战争》一书而一举成名,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

像做学问一样著书明理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早在若干年前,我就因为《茶叶战争》一书记住了周重林这个名字,看后一下子颠覆了我原来对那片小树叶的全部认知。

“我读过你的《茶叶战争》与《茶叶边疆》,很有收获。”喝了口茶,我对他说。周重林有些腼腆地笑着站起身,带我来到他靠墙的书架前,然后对我说:“任老师,这些都是我的书,我们的《茶叶战争》已经是第18次印刷了。”

他告诉我,《茶叶战争》除了中国大陆、台湾版,现在刚刚签下了德国版、澳大利亚版合同,发行量超过了50万册,堪称当今中国茶界第一畅销书。

与那些靠着当大官的爹、有钱的妈上位的青年不同,周重林今天的成功是一部典型的寒门学子奋斗史。他出生于云南东北部的师宗县雄壁镇滴水塘村,幼时家境贫寒。“我初二就去煤山装车,换学费。1995年,上高中的400元学费全部来自暑假挖煤。大学都是自己挣学费,贷了一些款,毕业后4年才还清。”

小时候他完全不懂茶,只跟着大人喝过云南耿马县出产的“蒸酶”绿茶,家里来个客人啥的,他也都会给人倒茶。那是他与茶叶最早的接触。

后来,他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起初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在公司、杂志社和大学研究所等游走。热爱并擅长写作,笔名“锥子周”,现为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自媒体《茶业复兴》出品人。曾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副所长,早期从事华夏精神史和云南地方史研究,现专注于茶文化研究。

“我对茶文化的研究兴趣是受大学老师木霁弘的影响。”周重林说。

2003年,他在一家图书公司上班,负责一个茶马古道相关的课题。他发现,如果按老套套仅从旅游角度介绍景点景区已经满足不了委托人的要求。于是他先在网络上查询这一领域所有能找到的论文,购买了相关书籍,认真系统阅读一周后,再找相关领域的专家当面请教。两周后,他对茶马古道有了个基本了解,接着去丽江实地考察,大约两个月后,撰写了约5万字的文章。2004年编辑并撰写了他第一本茶书《天下普洱》。

为了研究茶文化,他一直拼命地买书、读书、四处搜集各种资料。翻开他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等书,你会看到在每本书的后面,都会像学术著作那样罗列有写作此书的一大串参考书目及文章名录,不难发现,他就像是一个在大学里的教授学者那样在做茶文章、茶学问。

2012年的夏天,友人到他家里小坐。周重林正在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看《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的PDF,挥汗如雨地打字录入资料。朋友对他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很不解。而他乐此不疲,花了半个月时间分析当年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人赫德与其弟弟的来往电文资料,写了《茶叶战争》的西藏部分。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茶叶战争》内文

他说:“我写《茶叶战争》,一开始只是读书时被几句话吸引。周宁在《鸦片帝国》里引用了艾略特·宾汉在《远征中国纪实》提到的两位晚清重臣琦善与曾望颜的两句话,他们都主张清政府可以通过茶叶与大黄来控制像英国、俄国这样的国家。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外国人为什么要记录下这样的话?还有没有其他人这样说过?于是我找到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在5000多页中寻找相关话语,一找就花掉了一个月时间,所幸找到了。”

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老记者,我对周重林写书的惊人成效既好奇也有些困惑,于是我俩便有了如下的对话:

“从你办普洱茶杂志算,加上写书至今共发表了多少万字?”

“500多万字。”

“平均每年写多少万字?”

“从2002年开始就是专职写稿谋生,一年约50万字。”

“专著8本吗?”

“茶专著8本,其他类型4本。”

“参与编写了几本?”

“编写的旅游书比较多,40多本。”

虽然在云南乃至中国茶界,搞茶文化研究的大有人在,写茶书的人也不少,但周重林无疑是最勤奋且写得最多、最好的那几个少数人之一。继《茶叶战争》后,一发不可收,他接连推出了《茶叶江山》、《云南茶生活百科全书》、《茶叶秘密》、《茶叶边疆》、《周重林的茶世界》、《民国茶范》等系列茶书,屡创出版奇迹,有多本书都是畅销书,总发行量累计百万册,的确叫好又叫座。

《民国茶范》与《茶叶边疆》荣获多份荣誉,在专业媒体与大众媒体上都获得认同。

带着家国情怀去寻道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茶叶很轻,只不过是一片小小的树叶,然而历史上却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纵观中国和世界,周重林认为,茶叶,瓷器,丝绸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著名茶马古镇磨黑关于当年茶叶贸易的浮雕

周重林说:“锦绣江山变断璧残垣,茶的命运,只是近代中国人所遭受伤痛的一个缩影。家国情怀,一旦浓缩在一杯茶之内,带来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他看到,在传统的茶文化研究中,茶已经被塑造成华夏帝国的最高美食形态。但以往人们言及茶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局限于茶对文化风俗的影响,少有从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层面谈及。另一方面,许多历史研究者又觉得茶过于轻盈,不值得大书特书。其实,历史上,茶运与国运是密切相关的,在茶叶贸易兴起的时间里,中国也是随之兴起。茶在英国、美国的发展轨迹一样如此,17--19世纪的这三个大国,其兴衰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

“茶与民族、与国家挂钩,茶就是攻城利器,这个要怎么理解?因为传统意义上的鸦片战争就是一场茶叶战争。”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周重林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晚清的衰落,不在其闭关锁国,也不在其不思进取,而在于茶叶文明的衰落。中国经济衰落的同时,正是大英帝国在印度茶叶的帮助下崛起之时。戴维·考特莱特在其《上瘾500年》里,更是从茶中看到世界权力的交替。茶叶,无疑在世界权力领导者更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独立战争并逐步崛起的美国同样成为世界霸主。小小茶叶,真的重塑了世界的权力格局。

“一叶救国那是梦,但一叶所承载的家国情怀,我们从未放弃。”

忆往昔,“中国茶界前辈吴觉农一干人,昔年在祁门推动茶业复兴计划,企图用实业来挽救大厦将倾的国家;冯绍裘南下云南,开创了滇红时代;范和均等人到勐海办茶厂,才有今日大益之盛。陈椽开创性地划分茶叶六大类,自此徽州成为当代中国茶业人才的摇篮和话语重地。”

在周重林看来,如果心里没有家国,茶叶又何处安生?

与那些同龄人中的许多人相比,他绝对是个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人。

“以前说复兴,侧重点是产业,今天的复兴,而多指向文化。今天的茶业,产值规模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茶文化的发展也比任何一个时期要多彩,因为我们的选择多了,茶占生活的比重下降了。随着那个乡绅阶层的消失,优雅生活也消失了。酒醉写诗、茶醒读诗的年代不在了。”他甚至追问,这么多年来,还有多少人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上好的普洱生茶汤

2003年因为一本茶书《天下普洱》,周重林开始了对云南茶山的大考察。接着又是因为编写《云南茶典》和云南首届普洱茶博览会,他开始了对茶文化知识资源的整理。2006年,他参与了《普洱》杂志创刊,更大程度上介入茶界。

“茶是一种体验,学问之道也是。我在云大的研究所,一直延续方国瑜先生的治学,胸怀万卷,脚踏山川,少了一样也不行。方先生走滇西,勘边界,纠正了许多书本错误。木老师他们,昔年风餐露宿100多日,才开创了茶马古道的研究。我比起他们来,走的太少太少。普洱茶界的诸多谬误,也因走动太少。”

创自媒体谋茶业复兴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属古徽州六县之一的安徽祁门很早就以盛产红茶而闻名于世界。

然而,1932年,祁门茶叶的改良陷于困顿的境地,以振兴中国茶业为己任的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在祁门发起了“茶园之复兴与创新”工作,改良茶场正是他施展救国抱负的好机会。他主持开展了一系列试验与调查,最终写出了著名的《祁门之茶业》、《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为中国茶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周重林在祁门为此曾感动得大哭一场。他也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茶业复兴”。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在组建“茶业复兴”团队的时候,他问自己到底能为这个茶界、知识界做些什么?

2013年,已经通过云南茶马古道研究、写茶书而深入茶界的周重林发现,虽然有国内那么多的茶农、茶企、茶商,但整个茶界却缺少一个让大家公开表达想法的大平台。

除了写书,这时有朋友建议他办个微刊。于是,他借助于微信,创办了《茶业复兴》这个自媒体微刊平台,其使命是整理有史以来的茶文化知识,记录与传播当下茶文化的发展,重构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茶业复兴,是吴觉农先生的心愿,我们不过是重提了这一计划和理念。”

他解释说,他的“茶业新复兴计划有承吴觉农之志,也有复兴传统文化之愿。当下中国,太缺乏有担当并付出实际行动力的思想与人群。观念与行动,会重塑我们的生活。”“但复兴,不是复古。我们纠结、追问,让茶自己说话。”“《茶业复兴》做的是作品,不是产品。”

他一方面在其“猫猫书店”里,办起了茶文化沙龙,一方面想为茶产品提供一个验证的渠道。在这里可以说说产地,谈谈工艺,聊聊传承;可以说说心路,展现团队,谈谈梦想;也可以是一个人,一杯茶。

在茶业复兴沙龙,不分彼此,每个人都是明星,每款茶都是爆品。

在这里,周重林时常引用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流传至今的一幅对联: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他主张认真喝茶,认真说话。

他一再强调,《茶业复兴》研究的是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茶业复兴》上线5年来,已经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先后获得行业十佳茶媒体,十佳茶文化传播机构,最有价值的茶文化平台等荣誉称号。

其“复兴沙龙”已经成为云南及国内茶界颇具名气的茶与茶文化推广品牌,目前已经举办过130多场,超过100家的企业在这里展示风采,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500万。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茶业复兴》编辑部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茶业正在走着复兴之路,发展迅猛,而又问题多多。

为了搞好茶业复兴及茶文化研究,在阅读与写作中,周重林经常陷入深深的思考。他主张要像茶树那样“低到泥土里”。为此,他不辞辛苦,遍访茶山,与茶农、茶商广交朋友。

在2014年又一次考察了西双版纳茶山后,他这样写道:老班章这个神奇的村寨,有500多户人家,20多年前还住窝棚,2002年才通公路。普洱茶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村里一年的流动资金过亿。老百姓家里塞满了钱,受潮后不得不去屋顶晒。去年信用社来到村里设点,第一天流水过300万,今年的春茶预计每公斤要超过万元。我有两位朋友证实没有15米高的人民币,就别往这儿瞎跑了。茶叶到底有多难卖?又是上茶山,与茶树合影,与茶农套近乎,与茶器共秀;又是加班加点,改设计,换包装,编故事。今天是茶农,中午换土豪,晚上成居士。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老班章村寨门

当下茶界这样的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他一边调研,一边不惜花数十万元买书,然后抓紧点滴时间拼命阅读、思考,从现实与理论的结合中寻找答案。

曾有人问他哪里来时间阅读、写作,他回答说,阅读是习惯,他每年大约会买200本书,写近200篇文章。在周重林看来,阅读和书写之所以成为可能,主要在于对自己时间的掌控。他把书房留给了黑夜,他的书包流落在站台、飞机场、茶馆、咖啡厅、郊外……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羁旅让写书变得异常。

每次在机场书店他都会至少买一两本书。“在飞机上,除了睡觉,大约就是读书。羁旅中阅读是一副良剂。在昆明坐公交车的时段,从王旗营到金殿,如果读罗养儒,大概能看35页;如果读金庸,能看到60页以上;如果很不幸带了康德,那么看不了十页就会睡着了。”有三年时间,他为一个“公车上书”的文件夹写了近乎10万字的文字。

当《茶叶战争》出版的时候,周重林的妻子奇怪地问他是啥时候写的?他告诉老婆:在你每一个熟睡的深夜。

用深度茶思想影响他人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是永恒的,思想是不朽的,思想也是最有力量的。

读过《茶叶战争》、《茶叶江山》、《茶叶边疆》等书的都知道,周重林在这些书里表达了不少深刻而有见地的卓越思想。

在《茶叶战争》中,他不同凡响且又一针见血地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清朝统治者自身利益而言是一场茶叶战争。最初的问题是因为茶叶输入英国造成英国白银流失,为了扭转这种贸易逆差,英国才向中国输出鸦片,茶是因,鸦片是果,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出,为了保住银子,中国才有了禁烟运动。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周重林的茶叶绿书

通过仔细研究中国茶叶发展史,周重林发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企业都是做茶叶生意的。清代的大盛魁真是可以买下一个国家,中蒙边境上的一个小小的恰克图茶叶市场,创造的财富超过俄罗斯四五个省。贺龙北上的时候,中甸松赞林寺的茶钱可以养活一支军队。茶叶能够决定国家的兴衰。茶叶对我们国家是何等重要的物资。”

但是很遗憾,从晚清开始,中国茶叶就全线衰落了。

他愤懑地写道:“从英国人偷走我们的茶树、茶种开始,我们就丧失了资源优势。从英国人把第一批印度茶运往英国销售开始,我们就丧失了市场优势。从英国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原产地开始,茶与中国的关联,就从根源上被掐断,我们为之骄傲的饮品居然是化外之物!我真的不希望再过70年,还有人重复我们今天的工作,继续谈论中国茶业复兴计划。”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易武茶山麻黑寨远眺

在一次演讲中,他曾这样尖锐地向在场的一众茶人发问:“比这更荒谬的是,在这个国家,超过8000万的人依靠茶吃饭,超过7万家的茶企业直接参与销售,但你们与他们一年的全部努力所创造的产值,甚至都赶不上一家英国公司。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吗?

“我们一直号称自己是茶叶大国,是世界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找到许多方面的第一,现在我们的产茶面积还是世界第一呢,但这样能说明什么问题?我们的人均茶消费量根本赶不上那些不产茶的国家,遥遥领先的是土耳其、英国、埃及、摩洛哥等欧洲与非洲国家,我们排在日本、印度与伊朗等亚洲国家之后。”

凭借着茶文化研究带来的巨大声誉,周重林本来也可以像一些茶文化研究者那样成名后就自己制茶、卖茶来赚钱,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我感兴趣的不是茶,而是对茶的看法。因为看法,我们越走越远。因为看法,我们在一起。我们的情感,需要一种介质。一本书,一饼茶会让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

对于云南普洱茶火爆后出现的价格虚高、茶山热衷于编故事、一些打着茶文化人幌子的浅薄等,周重林是有着深深批判和思考的。

他发出这样的疑问:“软的就是茶这些,比较难。一是断代久了,二是自信心不足。像茶以及茶文化这样中国为数不多的正面符号,现在也面临信心危机。”

“我们已经身处物质最丰裕的时代,怎么甘心精神就此贫瘠下去?”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从此书中可知胡适、鲁迅、林语堂等大师原来都是爱茶之人

2012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汉学家朱费瑞在法国《世界外交论衡月刊》撰文发问:不爱喝茶的中国人还能算中国人吗?

在当下,确有这样一种奇特现象:“读了一架子书,没有喝过一杯茶;喝了一屋子茶,没有读过一本书。”周重林对此十分不屑。他说:“说不喝茶,大约还有生理上的原因。但说不读书,或没有时间读书,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件让人说得出口的事情。让我们安静下来的是茶与书。茶香书香社会是我们努力为之的目标。”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如今,盛名下周重林的生活说简单也简单,每天主要是喝茶,读书,写作。爱上茶后,能记录他成长轨迹的,除了文字外,惟有茶。

2015年4月2日,周重林来到著名的普洱茶产地------临沧市双江县勐库参加茶叶产业发展论坛,并且在东西半山做了一番实地调查。他看到,孩子们在茶山嬉戏玩耍,大人在茶园采摘,而祖先的灵魂就在他们身后。因为他第一次见到茶园里有那么多的坟墓群,它们与茶园共在。他感到,云南大部分古茶树保存完好的地方都是信仰的胜利。于是,他重新感知灵魂,审视内心。

所以,在论坛上,他疾呼要低到土壤里、低到茶根,让双脚与地气相连,“好好想想,我们做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远千里,孜孜以求的茶是不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从茶园到茶杯出现的巨大鸿沟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而从茶杯到茶园,我们是否过分地要求这块土地做出改变。”

“我所理解的茶生活,是一种退步的生活。就是从快回到慢,从紧回到松,从聚到散……其实你选择了茶生活,就意味着已经拒绝了其他生活方式。”

在茶里,周重林找到了对抗时间的方式。从那一排排茶饼前走过,他看到了遗失的光阴,看到痛楚,也看到了欢笑。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周重林把茶课堂搬到了勐库茶园

不过,周重林发现,茶其实也是很复杂的,需要调动太多认知信息和情感,而茶又如此简单,你只要喝下去!当然,今天的国人实属幸运的群体,因为大家已经找到对接传统最佳的方式,那就是重拾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重拾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生活。

他想,能够影响到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只要影响了一个人,就是值得的。至于他会影响到谁,他还不能确切知道,也许还不到关心与盘点的时候。有些时候他一个人,自己写给自己看。他期待美好,也在收获不堪。面对茶界乱象,他感觉有些人不是脑子坏了,而是根本就没有脑子。

于是,周重林继续努力地“寻找茶的源头”。他明白,其实这也就是寻找中国人精神的发源地,而“我们正在路上”。

一名老记者眼中的茶作家与茶叶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