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寻源(马伟焕)

 等着l70smp782j 2020-02-28

《周易·系辞上》有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是“太极”一词的最早出处。庄子中的《太极》是属另一范畴。

太极寻源(马伟焕)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黑,守其白,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发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是《无极》一词的最早出处。

宋代周敦颐据此而著《太极图说》第一句就是“无极而太极”。王宗岳的太极拳经开首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邵康节著《皇极经世书·七上》曰先天图说: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极之后,阳含阴也。就这样开始将“无极”、“太极”、“阴阳”连在一起来解述。

太极寻源(马伟焕)

“太极”是什么?

《周易》中曾未有明确给【太极】下一个定义或进深一层解释,只有说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传统文化都是有深根和不断发展的而历代对太极含义,都有不同说法。

汉代马融注太极说:“易有太极,为北辰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

【孝经纬·钩命诀】说:“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质形之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

汉代的郑玄说:太极是“淳和未分之气也。”

唐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魏代孟康曾给“太极”一个定义与别不同。也说“太极元气,含三为一”。他认为阳与阴二气之间,还有中介面。所以含三为一太极。

北宋张载(1020-1077)说:一物两体者,太极之谓欤。无极而太极,他明确认为“太极”就是“气”,“太虚”是指气的“本体”,是空间结构。“气”是活的,气的内部阴阳两端循环不已,意味着矛盾的统一就是“太和”。而对存在于时间之无始无终。不管是“太虚”、“太和”都是“太极”的不同角度别称。

太极寻源(马伟焕)

他提示了三个重要点:

一、太极是有虚实、动静、聚散等向对面或元素构成的统一体,正由此才能衍生万物。

二、太极于万物有体用关系,派生于被派生关系。

三、明确太极即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始无终的存于现实世界中。

北宋王安石说:(道德经注)

太极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南宋杨万里说:阴阳未分谓之。

太极寻源(马伟焕)

“无极”又是什么?

儒家“理学”到了南宋朱熹的时候,这理论已被阐述的完整而明晰,朱熹说:

事事物物,皆有个极,是道理极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无极,是指极致,更无去处了。至高至极,至精至神,是没去处。濂溪恐人道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个至极之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太极作为原始物质,本身是无形的,无限的,也就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作为未分化的原始虚拟体,它的运动是阴阳产生的根源。

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太极”不仅是宇宙万有之“理”,同时还在于每类事物的个体之中,每个事物继承了它这类事物的理。在这个个别的理之中,又有太极整体之理。朱熹说:

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

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朱子语类卷一)

阴阳是在“太极”内而显现互存,是存在的两个对立面或对立的元素。朱熹说: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由是,阴阳相交,生出五行,八卦相荡,生成万物。

总的来说,“太极”理念在历史上的发展,有如下几个进程:

一、在《周易》成书之前,及成书以后,长期处在阴阳家术数玄学范畴中。

二、在《周易》中只及太极、阴阳、八卦。到战国中后期,齐国的邹衍创“阴阳五行学派”。

三、汉代董仲舒讲阴阳家的形而上的宇宙观与儒家的社会哲学结合,著“春秋繁露”一书,述“天人一体”论。调整了图、书、阴、阳、五行和八卦的系统理念。

四、北宋周敦颐著《太极图说》至南宋朱熹,儒家理学以充分发展,直至明代,王阳明等吸纳了道家和佛家某些概念,使理学更完整而清晰,称《宋明理学》。

五、明朝末年的“山右王宗岳”进一步将《宋明理学》与武术贯通而充分发挥,著作为太极拳论,流传至今,已成为太极拳理论研究圣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