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病

 Dwb医者仁心 2021-01-29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阳明病,是里证、实证、热证。阳明病有里实热证,也有里虚热证:比如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都是属于阳明里虚热证。

  2、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太阴病一是里证、虚证、寒证。

   (一)必要条件

    1、胃家:不仅包括西医解剖中的胃,还包括整个胃肠系统,甚至包括脑和神经系统,因为肠内燥屎内结引起高热,严重的高热可引起狂躁、脑神经错乱,出现精神失常的表现。      

2、实证:腹胀拒按、烦躁、高热、谵语等症状,相对于虚证的状态。

(二)补充条件

 1、寒与热:不恶寒但发热或是高热(阳明外证之白虎汤有背微恶寒)。

 2、汗:爱出汗,多汗,大汗。

 3、头身:一般无症状,或是烦痛。

 4、二便:大便干、干燥不通,大便难下;小便淡黄、浓黄或黄赤。

 5、舌质舌苔:舌质红或是淡红;舌苔薄黄→干黄→黄燥→舌苔焦黑。

 6、饮食:饮食正常或亢进。

 7、口味:燥或苦(阳明湿热)或口气臭秽,口不仁。

8、口渴:口渴或大渴,喜饮冷水,饮水量大,饮水能解渴;太阴病不喜饮水或饮热水,饮热不多,不想下咽,饮水不能解渴这是阳明病与太阴病的鉴别点之一。                                

9、脉象:洪大、洪数、洪滑。

(三)分类

 1)按临床症状分

    1、阳明内证:各类承气汤,烦躁、腹胀不通、潮热、大便不通、谵语、狂躁。           

    2、阳明外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表现为高热、发烧、出汗,背恶寒、大烦渴、大饮。                            

    3、阳明湿热证: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表现为胸胁苦满,口苦、面黄,身黄,小便黄、大便不通,人困倦,皮肤油腻,舌质红舌苔黄腻。                          

    4、阳明瘀热证: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等方子。表现为面黑,舌苔紫暗,胸满,脉涩,疼痛处固定不移,月经紫暗有块

5、阳明中风证:白虎汤。表现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2)按成因分类

 1、太阳阳明证:太阳病邪久不解,热邪从太阳进入阳明

 2、正阳阳明:素体阳热重,热邪直重

 3、少阳阳明证:少阳邪热不解,热邪从少阳进入阳明

(四)代表药物

      石膏、大黄、知母、防己、黄芩、黄连、黄柏、芒硝、连翘、茵

(五)治疗方法

    1、用清法,清热生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攻下存津,攻下的目的为保存津液: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后世温病的承气汤(增液承汤,解毒承气汤)等;

    3、下两法结合,同时运用,比如:白虎汤加承气汤,后世的清瘟饮。

(六)阳明中风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欲饮水,脉洪滑。白虎汤为主。

   (七)阳明与太阴病的关系                             

阳明病与太阴病互为表里,他们之间往往只是一张纸那样薄的距离,可以互相转化,可以互相在一起,所以阳明病清下太过会导致太阴病,太阴病温燥太过也会转向阳明病,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区分他们之间的轻重问题。

(八)阳明病医案

1、越婢汤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湿疹

   金某,男,10岁,四川绵阳涪城区人,2019年8月6日就诊。

   主诉:全身红色丘疹来就诊。

   体征:体瘦弱,比同龄人偏个矮,偏瘦,口唇红,口唇上有非常多疱疹,红色,鼻孔前面红赤,面白,晚上出汗很多,手脚心发热,大便干,口臭,小便黄,每天早上流清鼻涕,鼻子塞,打喷嚏,急躁容易发怒,眠差,舌质红,舌苔淡红,舌苔中间和后半偏于黄腻,脉浮滑数。

   分析:脉浮,每天早上流清涕,鼻子痒,太阳表证;口唇红,出汗多,大便干,小便黄,口臭,舌质红,舌苔红,中后部黄腻,阳明湿热证。

   辨证:太阳合阳明湿热证。

   处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荆防越婢汤。

方药:麻黄6克,石膏2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薄荷10克(后下),荆芥10克(后下),防风10克(后下),连翘12克,赤小豆20克,桑白皮20克,苍耳子10克,蝉蜕10克。3剂。一剂浸泡一个小时,煮开三十分钟,分四次喝完。

    8月10日二诊,身上红色丘疹完全消失,舌质红,舌苔红点,黄腻消失, 其他同一诊。辨证:太阳阳明内热证。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泻黄散。

    方药:麻黄8克,杏仁15克,石膏30克,甘草10克,白细辛6克,苍耳子6克,白芷12克,薄荷10克,栀子8克,防风10克,荷香10克。3剂,煎煮方法同一诊。

    8月17日三诊:口唇颜色偏淡,口唇疱疹消失,鼻孔周围红赤消失,鼻子塞减轻,有时大便溏,小便微黄,出汗减少,舌质红,舌苔红点,口干,口粘腻,想喝水。辨证为太阳阳明证,二诊处方去栀子(大便有时溏),加黄芩清热,加石菖蒲,滑石开窍利水湿(口粘腻)。

    方药:麻黄6克,杏仁15克,石膏30克,炙甘草6克,防风6克,荷香12克,细辛6克,黄芩10克,白芷12克,薄荷10克,石菖蒲4克,滑石20克。3剂。

经过多诊治疗已经痊愈。

                         邓文斌医案

                                                                                                                  选自邓文斌《经方方证探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