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等着l70smp782j 2020-02-28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作者:一味雨

来源:以武入道(ID:gh_rudao)


“后素系列”之缘起

真相之二:万物遇机而变

列子为躲避饥荒,一路风尘,颠沛至卫国。卫国果然风调雨顺,庄家地里到处是金灿灿的一片。农夫和乐,街景熙攘。一日,列子一行来到帝丘,午间憩于道旁,简餐。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弟子百丰跑来报告老师:道边惊现一具骷髅。列子顺着百丰手指的方向看了一眼,微微一笑,顺手捡起地上的一根野草,指向那骷髅,说:“人正是因为有身体,所以才会无休止地贪求快乐,吃好的,穿好的,满足口腹、颜色之好。不要以为只有饥荒会害死人,丰年也照样会害死人呢。”

列子扔掉手中的野草,盘腿坐到树荫下,继续说:“百丰,说说后稷出生的故事吧。”百丰侍立老师身旁,恭敬作答:“后稷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姜螈。一天,姜螈感到心中烦闷,于是就到野外散步,当她走过一处青草地,低头看到脚下有一片野草倒伏,赫然形成一个巨大的脚印之形,心生好奇,因为无论人兽都不会留下这么大的脚印。姜螈的脚似乎被一种力量所控制,不由自主地走到了巨大的脚印里面。一时间,她的身体里似乎被注入了一股温润的气流,全身心地被笼罩在一种莫名的喜悦之中,久久萦绕不去。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从那以后,姜螈再没有感到烦恼,整日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几个月过去,姜螈发现自己的肚子越来越大,竟是怀孕了。她非常害怕,决定在生下这个孩子后,立刻丢弃这个不祥之物。

姜螈第一次把孩子扔在一条小巷里,但从巷子里经过的牛马都绕着孩子走。第二次,姜螈想把孩子扔到偏僻的树林里,但那天,树林里偏偏来了一大群伐木人,姜螈又没法把孩子扔掉。第三次,她狠狠心,决定把孩子扔到结冰的水渠上,但等她一离开,就看到远处飞来一只白色的大鸟,用巨大的翅膀紧紧护住婴儿,让他免受狂风的侵袭。

姜螈细细回想这些天的经历,觉得一定是神在护佑这个孩子。于是,她决定抱回儿子,把他抚养长大。这个孩子就是周的始祖后稷啊!”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列子接着说:“这个故事就像说伊尹生在桑树洞里那样被认为是无稽之谈。人啊,总是喜欢对一些违背我们认知的东西嗤之以鼻。但认知真的就那么可靠吗?我们难道不正是在一声声嘲笑中硬生生把自己弄得丑陋不堪吗?

万物的变化都存在一个“机”,也就是临界点。常人只能认知临界点之内的变化,这叫做常识;临界点之外是智慧,能够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人总是人类群体中的孤独份子,少之又少;把握了临界点,那就是神奇。千百年或许只有一个。我之没有,并不能证明必然没有。接受不可思议,并不意味着我们盲目地相信,其实是真诚地认可自己的渺小,这远比无休无止地争论是非重要得多。”

此刻,树荫下的师徒似乎因为这一场旷世奇论而被凝固在一层圣洁的光晕里。远处,一条野狗正在啃咬那一堆白骨。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真相之三:活着,只是为了走向回家的路

孔子带着学生到泰山游览,经过郕邑郊外,看见荣启期独坐于河边树下抚琴歌唱。孔子知道他可是卫国有名的隐士,连忙过去施礼:“看先生您这样快乐,这是为什么呀?”只见荣启期白眉皓首,时值春季,老先生里面穿着褐色的粗麻衣服,外面还披着一件缝制粗糙的鹿皮背心,一根粗麻绳随意地扎在腰间,以固定上衣。见孔子施礼询问,微微拱手,说到:“我快乐的事情可是多的很呢!你看,天生万物,唯有人最为金贵。我有幸生而为人,不值得快乐吗?人世间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我又幸而生为男子,这是第二乐也。有人生来便有残疾,或盲或聋不一而足,有的人出生没多久就死了,短命,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啊!我贫穷,是的,贫穷,但当我选择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那我已经选择了与清贫相伴一生,选择了以精神滋养灵魂的生命方式,这是我愿意的;年已九十,行将就木,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终点,它只不过是人生的常态而已。我能够以我自己设定的生命状态而安然走完人生,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孔子听罢,深深施礼:“您真是一个智慧的人,放开了自己,通衢大路其实就在自己脚下。谢先生教诲!”

孔子告别荣启期,继续向泰山走去。春天的郊野,树绿花黄,孔子被自然的生机所吸引,不由得驻足欣赏。这时,一曲山野小调婉转传来,孔子纵目四望,只见在不远处的田野里,有一个褐色的身影缓缓移动。孔子立刻想起,刚到卫国,大夫蘧伯玉就向他特别介绍过一个高人,此人名叫林类,年将百岁,招牌动作是经常在农田里捡拾散落田间的稻穗。“想必那就是林类了。”孔子心里思忖。

孔子回头,问学生:“前面田间有位名叫林类的高人,谁愿意过去向他请教一番啊?这可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呀!”子贡立刻施礼请行。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子贡沿着田埂走向林类。子贡是谁?他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不仅天赋异禀,能言善辩,而且还具有杰出的商业头脑,每次投资都能获得成功,孔子说他“臆则屡中”,也就是能准确判断投资方向。所以,子贡可是孔门学生中的有钱人。当他走到田埂上,看见林类的时候,这位老先生的穿着与前面的荣启期一样,破陋不堪,还都爱披着条鹿皮背心,与子贡的鲜亮华服形成鲜明的反差。子贡面对林类,叹口气,问道:“先生您就靠在田里捡麦穗度过了一生,难道不后悔吗,还唱着歌?”林类就像根本没有看到子贡,丝毫没有停下脚步,嘴里依然哼着小曲。子贡想到老师的吩咐,又看到林类的傲慢,心下有些警觉,赶紧改变了态度,对着老先生不断作揖,林类这时才抬头瞧了子贡一眼,回答说:“我后悔什么呀?”子贡说:“您一定是少年时不知努力向上,青年时又没有抓紧时间利用自己的长处赚钱,以至于到老了都没有妻子孩子,依然靠着田间捡拾稻穗度日。对自己这样的一生您难道感到高兴吗?”林类开怀大笑,说:“我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我拥有了人本该拥有的东西。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道理呢。你们啊,终其一生,时时刻刻看的总是自己没有什么,和这个比,和那个比,要这个,要那个,没完没了,把自己投入一个痛苦的循环之中,一辈子在忧苦中倏然而过。我正是因为少壮不努力,知道爱养自己的身体,才能这样长寿啊!无妻无子,不也正好少了夫妻之争,育子之辛苦吗?而且,我能知道死期将至,并且平静地等待它地到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地事情吗?”最后一句话子贡没听懂,又问道:“长寿是人人都追求的,死亡是每个人都厌恶的,您却以死为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和生,就像人出门旅行一样,出门久了,总要回家吧?一往一返而已。”

林类又说:“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于世俗所交给我们的一切法则,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的。所以,从小就早早地站在起跑线上,没有体会过什么叫快乐的童年。而快乐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体验,没有过天真无邪的纯粹的快乐,你这辈子还能有真正的快乐吗?天地之间皆由阴阳而成,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当你踮起脚尖追求功名富贵的时候,你知道失去了什么吗?同样,生和死,不也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吗?没有人真正的死过,你又怎么知道死一定是一件可恶的事情呢?”子贡听了林类的论断,真是闻所未闻,三观直接就乱了,回来把请教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了。孔子笑着说:“我就说这是一个高人,果然如此,他确实是道破一些生命的真相啊!”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孔子招手示意学生:“大家走得久了,正好到树下休息片刻,顺便讨论问题,解疑答惑。”弟子们一起围拢到孔子身边,环坐在大树下。

子贡首先发问,“老师,我们跟您学了那么久,学习古代文献、学习社会生活实践、学习内心的诚信,不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在社会上建立功勋的吗,怎么现在感觉都是没有用的呢?”

孔子说:“人从生至死,有四个阶段的变化:你看刚出生的婴儿,除了饥饿时哭闹,他(她)几乎整天都攥紧小拳头,闭着眼睛在那里睡觉,真的是困吗?其实,正是因为婴儿的气血充盈,精神专一,除了维持生命的行为之外,没有任何需求,或者说是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干扰,婴儿的德行是圆满的。

青少年时期,随着所看到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丰富,很容易被各种物象所迷惑,你们自己想想,是不是都曾经问过无数个为什么。在一个疑问释然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疑问随之而起,这是一个伴随物象流变的无穷之链,欲望就在不知不觉间不断生根发芽。还记得我曾经告诫你们的吗,少年人戒之在色。此时,开始失去你与生俱来的一些德性。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等到壮年,我们更有了谋划、经营的能力,不仅会谋物,更要谋人,纷争计划层出不穷。所以,我告诫你们,中年人戒之在斗,殊不知,你在伤物伤人,自以为有所得的时候,其实,你也早已被人和物所伤,德性所失更多。

到了老迈之年,身体机能逐渐衰弱,欲望随之减弱,对物的需求渐次弱化。直到走向死亡,人的所有欲望也终于停息了。

这是自然本能的活法。

我常以“文、行、忠、信”四科教授大家,古代文献是前人的经验教训;“忠、信”则是培养一种内心诚敬专一的状态,你们现在跟我周游列国,就是社会历练,不断考察自己怎样和多大程度上被外部世界影响了,并且不断反省自己,以尽量好地保存自己的德性。

樊迟接着问:“老师,人为什么一定要保有德性呢?”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即是爱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颜回似乎在自言自语,又如同在发挥老师的观点,“一个有爱的社会,才会让彼此生活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跟着老师学习的目的。”

孔子接着说:“荣启期和林类的行为不也是一种保全自己德性的实践吗!”

“看来,我们不仅要向老头学习,还要向婴儿学习啊!”子路朗声说道。

群弟子不由开怀大笑。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只有子贡皱着眉。子贡说:“老师,我学习太累了,我不想学了。”孔子说:“做人就无所休息。”“难道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休息吗?”子贡问。“有啊。”孔子随手指向远方。众弟子随着老师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田野的尽头,山脚下,连绵着累累坟冢。孔子又说:“那就是每个人最后休息的地方。”子贡感叹道:“死,对于君子而言是暂时的休息,对于小人来说,是埋葬。”孔子笑着说:“你终于明白死的意义了。常人都只知道追求活着的乐趣,尽量避免活着的苦痛;都知晓年老的疲惫与末路,却不能体会其中安逸的况味;都厌恶死,却不领悟放下的内蕴。”

弟子们望着远方的坟冢,默然无语。

《列子》:活着其实如此——“后素系列”书品

孔子接着说:“晏子曾经这样讨论死亡,他说,‘古代称死人为归人,而活着的人称为行人。就像游子,如果不回家,是因为无家可归。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世人往往会把他视为另类;而满世界的人都无家可归,大家就不觉得奇怪了。那些抛下故土、亲人在外流浪的人,世人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人,不被世俗所认可;世间又有另一类人,他们终身求取名利,不知道自己生命的归宿,世人却往往称赞他们是智谋之士。其实,游子和这些所谓的智谋之士,都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人,但世人却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大树下的一群人渐渐被暮色吞没不见。

暮色中,你回家吗?

作者:一味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