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池书影|自知之明 ,或“谦而不虚,骄而不傲”(外一篇)

 文乡枞阳 2020-09-01

《列子》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成书的经历,和《论语》有点类似。也是列子的弟子在他逝后将其言论辑录成书的。

列子据说姓列,名御寇。这是现代人的资料上说的。印象中典籍上说,先秦的人是有氏无姓的。不过,现在人都姓和氏合二为一了。因此,这样看也还勉强。反正读书嘛,能懂就中。大差不差就凑合吧。他是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生活在东周威烈王时期,与郑穆公同时,比孔子小,比庄子大。

列子的弟子将老师的言论辑录成书后,流行了几百年。到了西汉,这本书就散失了。到了西晋,又有人在许多典籍中一点一点的把它淘出来,汇成册。流传至今。因为列子与老子、庄子是一条线上的,喜爱道家的唐玄宗就把此书封为《冲虚真经》。因为辑而又散,散而复辑,加上时代更迭,转录讹错,后人又往里塞一些私货,所以怀疑它是伪书,从唐以后,就没断绝过。据说最先提出疑义的是柳宗元,到了清代的姚际恒、民国的马叙伦把伪书说推到了极点。现在的学者又论证,讲伪书说证据不足,有些武断。学术上的事,俺插不上话。但作朴素想:爷爷讲太太爷爷的故事,总该比孙子讲太太爷爷的故事更靠谱一些。因为年代更接近。就如《尚书》,争来争去,还得认它为经典。

说《列子》有趣,不仅是其成书的经历曲折。重要的是内容。它集哲理、圣言、预言、神话、奇幻故事于一体。我读它的时候,简直就以为他是科幻、奇幻小说的鼻祖!其中常写列子御风而行,瞬间即达四荒八极!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寓言、传说,就有:愚公移山、小儿辩日、疑邻盗斧、杨布打狗、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等等等等。我很感兴趣的还有一个“梦鹿、获鹿、分鹿的故事”。有趣极了,等哪天有空,俺把它用白话文翻一下,以飨诸君。

今天,俺只想挑《列子》“仲尼”篇记载的,子夏四问孔子的故事与各位分享。俺想了两个名字:一个叫“自知之明”;一个叫“谦而不虚,骄而不傲”。也不知哪个更合本意,左右拿捏不准,就都放在这里,以就教于方家吧。故事是这样的: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老师,您看颜回这位老同学怎么样?”孔子答道:“回呀,他仁道方面比我强。”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您怎么看呢?”孔子说:“赐呀,能言善辩这方面是胜过我的。”子夏再问:“那么子路呢?”孔子说:“这个由哇,比我勇武得多。”子夏还问:“请您说说子张这个人。”孔子答道:“严肃庄重方面,师是胜过我的。”

听了孔子的评论,子夏感到很奇怪,忙站起来说:“既然老师您说我这四个师兄都比您强,他们为什么还当您的学生呢?”孔子笑着说:“居啊,这没什么惊奇的,你听我说。阿回很仁德,但不能变通,有些近于迂腐;阿赐能言善辩,但他不知有时沉默胜过言语;阿由是勇猛,但过刚过直,天不怕地不怕是要碰壁的;阿师很严肃庄重,但不能随和同光而鹤立于常人之外。他们四人只执了仁、辩、勇、庄的一端。即使把这四个方面加在一起来换我的修身之道,我也是不同意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这四个方面虽比我强,但还要一心一意跟我学习的原因。”

窃以为由原意,可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其一,从哲学层面看,孔子讲中庸,讲辩证,给人很多启发。比如这四人,仁、辩、勇、庄本来都是优点,但执其一端不用其二,过头了,反过来就是缺点了。列宁也说过:真理越过界线半步,就变成谬误了。

其二,从为人看,孔子知人自知。谦虚而不虚假。他说这四个人四个方面都胜过他,但又有把握不好易走向反面的时候。正确看待别人,又能明明白白地看清自己。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三,从教学上看,孔子有教无类,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各有特色,绝不是一个模子刻的。他与子夏的对话,实际上是探讨教学。方式之灵活,态度之平易近人是许多从事教育者难望其项背的。搞教育的,做思想工作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有较为重要的:应看到每个人的特点、优势,并发挥好,同时限制其优势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四,从学习上看,子夏学而好问,学而好思。不死读书,从身旁的人和事中去求知,敬师而不畏师,一问再问。在自己受益之后,亦让千秋万代的后人受到启发。学习当以子夏为榜样。

附原文: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

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

曰:“子贡之为人奚若?”

曰:“赐之辩贤于丘也。”

曰:“子路之为人奚若?”

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

曰:“子张之为人奚若?”

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

子夏避席而问之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

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而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梦  非  梦    非  梦  非

——译自《列子》“周穆王第三”

郑国有个樵夫出门去砍柴,路遇一只受惊的鹿。他赶上去把鹿打死了。他怕人家看到,急忙把鹿藏到护城壕里,上面盖上树枝柴草。心里非常高兴。过了一会,他把藏鹿的地方给忘了。反而以为遇鹿而获的事是场梦。他一路走就一路把自以为是梦中获鹿的事讲给别人听。

听的人当中有一人就根据他说的话去找,真找到了藏在护城壕里的鹿。这人把鹿拿回家,告诉其夫人说:“刚才有一个砍柴的家伙说他梦里打了一只鹿,忘了藏在什么地方了,我根据他的梦还真找到了。那家伙的梦还真灵呢。”他的夫人却说:“是你梦见砍柴的人得到鹿的吧?哪来砍柴的人呀?现在你真得到了鹿,是你的梦灵验吧?”那人自己也搞不清楚,就说:“反正我根据梦得到了鹿,管是他的梦还是我的梦呢!”

樵夫回家后,念念不忘那只鹿。夜里又梦见了藏鹿的地方,还梦到了那个把鹿拿回家的人。

第二天一大早,他根据自己的梦,找到了得到鹿的人。两人互不相让,只好打起了官司,请士师断案。

士师听了双方的申诉后说:“你樵夫,当初是真得到鹿,却误认为是梦;真梦到鹿了,你又认为是真实。你这个拿鹿的人,真取到了别人的鹿,还与别人相争。你妻子还说是你梦到的鹿,没有什么樵夫打到的鹿。现在我宣判,把鹿一分为二,你们一家一半!”

这件事,传到郑国的国君那里。郑国的国君说:“呵呵,士师也是梦中给人断案分鹿吧!”他就此事去问国相。国相说:“是梦与否,臣可是分不清楚。要想分辩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能行。如今,黄帝和孔丘都过世了,谁能分得清?且按士师的话去办也算将就吧!

勉强翻译完这一段“鹿”的故事,忽然想到好莱坞有一个科幻大片《盗梦空间》。是不是颇为神似?放下笔,又想: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会如在梦中?

附原文: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 ”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熟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END--

来源:文乡枞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志怀,笔名西岩,会宫毕山人。

会宫中学首届高中毕业。

一九七六年入伍,从军三十年。

后转业地方工作,今已退休。

业余以写一点闲适文字为乐趣。

自言:写博(作)如同散步,

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闲杂文字,偶见少数军内外报刊。

推荐阅读

墨池书影|书海生涯——藏书乐

墨池书影|让读书成为习惯

墨池书影|后金庸时代

墨池书影|亮色

墨池书影|《灵山》——啮合的历史和现实

墨池书影|家园 ——重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墨池书影|扯闲篇

墨池书影|图样图森破 ——读图若书

墨池书影|文化,就是蒙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