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设计目录 图|来自网络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岁在甲子。 洛阳东都的繁华,还未被高门子弟们, 看透它镜花水月一场空的结局。 而大唐边关的黄沙,漫卷过又一个寒冬。 当严酷冷冽的风沙扯着旌旗呼呼作响的时候, 二十七岁正当年的王昌龄, 身出玉门关,远赴河陇。 - 开元盛世,万邦来朝。 帝制王朝的华夏最黄金五十年, 蕴养出的大唐气象耀耀生辉。 - 身为一个大唐人的骄傲, 在享受大唐荣耀的同时, 也渴望贡献出个人的绵薄之力。 建功立业、封王拜侯的人生理想, 是生在同个王朝之下的子民们,共有的追求。 - 在这之前,璀璨诗河里, 已有无数耀眼的明星,用才情与深情歌颂这盛世王朝。 但那年只身打马出边塞,览尽玉门烟尘的王昌龄, 却赋出书生豪气干云天, 撑起了盛唐诗歌里寥落的边塞诗。 他像异军突起般, 凭借凌云志气在诗坛雄踞一席, 亦为盛唐气象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 唐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这是一个几乎没人关注的开端。 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历史舞台时, 他已过二十载的耕读、求道生活。 - 无人知晓, 边关塞外的铁马争鸣, 是如何闯入他的山林田园梦? 他一路的风尘仆仆, 在大唐万象的身影中, 也并未显得特别奇异。 他与万千兵士的不同之处, 在于他有足够的才情撑起他的豪情。 - 开元十二年(724年)到开元十四年(726年), 这短暂的两年,是王昌龄一生中最富有生命张力的时期。 他与一名普通的士兵没有什么不同, 但他的确与普通的士兵不同。 他与大唐边境的广袤天地, 与盛唐最后连绵的繁荣昌盛, 共同呼吸。 他高扬战争胜利的愿望, 以期护佑大唐国祚延绵永存。 他夸口: 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踏冰河、热血沸腾的过一生。 - 但他没能那样的过一生。 一个热血青年想象中的战争, 充满了辉煌、气概、霸业, 那些国仇家恨,那些富贵利达。 想象了很多,很多却想象不了。 - 狼烟四起的边关战场上,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满目疮痍、生灵涂炭。 马革裹尸还的结局里, 有太多太多被青史掩去的无奈辛酸。 - 他渐渐也感到了凄苦悲凉。 滚沸的热血慢慢平静下来, 在“一夜取楼兰”的豪言壮志后, 在关山月下羌笛声里, 醒悟了万里外散不尽的金闺愁。 谁怜女儿心事?谁知戍边乡关情? 奈何?春风不度玉门关。 - 他从二十七岁才展开的人生, 好似一场狂欢, 落幕后,迅速归于寂静。 开元十四年(726年), 王昌龄避世隐居在京兆府石门谷。 也是这一年, 在平淡的日子里他慢慢地从盛唐一场美梦中醒来。 他开始认真去体察, 这个被万千人狂热追捧的盛世梦, 是否是苍生的真切生活。 - 那个被梨园歌女争相追捧吟唱七绝诗的王昌龄, 渐渐退出了人们的关注视野。 沉寂一年后, 他以另一种读书人更普遍的方式, 重新走向社会现实。 在三十岁这年,他进士及第。 四年后参加博学宏词科考,再度上榜。 如其所愿成为盛世大唐末端的一位官员。 - 而命运跌宕起伏如此: 他一生中最高官职也只是个辅佐县长的江宁丞。 但不停止的贬谪之路却成就了他另一段人生。 这一路的南来北往, 他与当时诗坛一流大家皆成为知己好友: 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崔建…… 或是一见如故,或是把酒言欢,或是畅谈古今。 - 在与他们相交的过程中, 又诞生出不少佳作。 在他留世近两百首诗作中, 有五十二首都是送别之作。 - 而这些深情厚谊、匹夫之责, 最后都葬送在了安史之乱里。 盛世大唐的繁华梦彻底破碎, 因它太过美好,痛才那么深。 与盛唐一起迎接终亡之曲的, 还有一片冰心的王昌龄。 -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掉王昌龄, 至今我们已不能知道具体的详情。 但确切地知道是闾丘晓杀了他。 - 果决地奔赴边关,果断地离开战场。 一朝科举及第,数十载浮沉人世。 辗转异乡多年,突然地死在无名之辈手中。 他在烽火连天的沙场里声名鹊起, 又在山河破碎的战乱里身归泉世。 他好像就是为赴这一场盛世大唐梦而来。 梦醒了,他也将长久长久地不在了。 - 他不会再回来, 那个繁华不似人间有的盛世大唐也永远地, 不再回来。 而洛阳亲友都知道, 曾有“一片冰心在玉壶”。 - 福利:评论本文,点赞第一名的, 可获一本2020花庐花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