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名著:《乡土中国》导读清单(附打印版下载)

 春色正好 2020-02-28

今天为大家推出高中必读名著《乡土中国》,因篇幅较长,没有在公众号内全部推出,需要的读者可到文末下载电子稿。

《乡土中国》阅读清单

一、整体把握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

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也可有不同看法,可以据此做深入探究。


二、相关知识


1.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乡土重建》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2.
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14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3.
写作目的

《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三、内容简介

1.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2.
各篇简介

第一篇 《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在这里礼俗社会指的是“熟悉人”的社会,是带有乡土性的;而法理社会则是“陌生人”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

第二篇 《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 …………


四、导读设计

1.请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写作意义。

提示: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一本运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著作,其目的是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著作中,作者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整体架构,同时运用深刻而又形象鲜明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对一些现象或理论进行解释,从多个层面对传统基层社会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和范畴,并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现实的功能,不仅为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以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

2.阅读完本书之后,请认为最主要写作特点的哪些?

(1)文章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说理。如在《无讼》一篇中,用足球比赛这个比喻来说明礼治秩序的性质;在《差序格局》一篇中将西洋社会的团体社会格局比喻成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将中国的差序格局则比喻为一块石头丢在水面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来的波纹。这些比喻都是形象而具体的,是对抽象概念的很好说明。

(2)大量举实例,用以加强说明效果。如《差序格局》一篇中列举苏州人家后门的河,在《礼治秩序》中提到抗战时期自己的孩子牙根上生“假牙”哭啼不停又找不到医生而请教房东老太太,在《无讼》一篇中提及的自己作为教书先生而被请参加乡村里的调解集会,以及因抽大烟父子闹矛盾的案子等。这些真实的事例就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并加强了说明效果,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

3.阅读第一至第三篇,完成如下任务。

(1)摘抄出各篇的论点句,概括每篇主旨,思考前三篇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示例】


  • 第1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

  • 第2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 第3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 前3篇在全书中的地位、作用:前3篇是全书论证的起点、基础。


………………

5.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完成如下任务。

(1)联系全书,从对应概念的角度填写下面表格(括号中红色字体内容为填写部分)。

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借助语言的社会)
借助文字的社会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维系着人民的宪法)
(小家族)
家庭
男女有别
(男女求同)
礼治秩序、道德秩序
(法治秩序、道德秩序)
(调解体系)
司法诉讼体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教化的权力、横暴的权力、同意的权力)
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力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2)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或自己做过的调查,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创建微信群,共享所有文章。

[提示] 写作时既要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也要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要学会理论联系现实,可以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示例]
“乡土中国”的今天

我怀着对社会学极大的热情读了这本费老的《乡土中国》,读罢,感触颇深。正如费老所说,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述关于“土”的思考,“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诚然,当今社会,城里人习惯用土里土气、土头土脑来藐视乡下人,然而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一种质朴的感觉、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和厚重。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该尊重乡土,尊重农民,尊重自己的文化呢?
关于乡土习惯与现代社会。“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的着多说吗?”这类话是我们形成的乡土习惯,但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乡土社会从熟悉得到信任,而现代社会口说无凭,还要签个字,画押,形成法律。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我想这点体现得很明显,当我们走出那片乡土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会爽快地答应别人,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说好了这样却没有照办,不明白为什么不怎么熟悉还要满脸堆笑,因而我们会受骗,会受伤,会被别人说成傻,可是,真的是傻吗,只不过我们的乡土习惯已经不适应这个现代社会罢了。
时间的流逝总是在不停记录历史的进程,越过世纪的门槛,回首总结上个百年的中国社会学发展,总会有许多名字让人铭刻在心。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代学人的典范,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孜孜以求,为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倾其一生心力,可谓著作等身,学问深厚;而其代表作《乡土中国》更是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之作,至今仍嘉惠后辈学人,引领探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五、练习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圆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传统的村落是一个靠熟人或者说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社会。但是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会把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带回农村,维系原来村落的一些制度安排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
原来农业社会是以高劳动投入为主,这样形成整个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是很近的。但是,现在以机械投入为主后,劳动力投入大大下降,现在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也在发生变化。
出村农民的代际也在出现差异。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生的农民,即使来到城市,还是会带着赚到的钱回来建设村庄,比如说会在村里建自己的房子。70年代出生的这一拨农民,基本上还是会带着钱回来建房子娶媳妇。但是80后,90后农民走出乡村后,已经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对土地有那么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人走以后,钱不再带回来了。所以,人口不断城市化的结果是村庄更进一步破落。
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
村落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未来村庄的巨变是必然会发生的,且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刘守英《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材料三: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都被城市吸走了。乡村里原有的青年人到城市去打工,他们赚了钱就带着老婆、小孩,甚至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继续打工,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之后就把父母接走。这样的乡村由于缺乏发展的机遇等前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不断地流失原住民。比如说,浙江某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初原有2000多人,当前只剩下10到20个老人在坚守。这些老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种田种菜,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为了这片乡村留守了下来。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说白了,乡村民宿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白领,农民,甚至下岗工人)在当下就能够独立做起来的事,这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而且乡村民宿这件事特别适合设计师来做,包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很合适。所以,当前的时代背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摘编自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乡民被囿在土地上,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构成基本不变的生活环境,是自然发生的礼俗社会。

B. 在传统中国熟人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长时间、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使人们产生亲密感,维系人际关系,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

C. 传统农业社会以劳动投入为主,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近。现代农业以机械投入为主,劳动力投入下降,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相对灵活。

D. 乡村民宿项目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是当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话.一方面阐明在一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人们如何学习及学习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论证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维持的社会。

B. 材料二、材料三都谈到农村原住民流失的问题,材料二侧重阐述出村农民的代际差,越年轻的农民对乡村的感情越淡薄,材料三侧重阐述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由此引出振兴乡村的措施思路。

C. 材料一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性质的对比,礼俗规矩三个角度论证了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材料二把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作为引子,主要论证城市化对传统乡村有巨大影响。

D. 城市化给传统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有的村庄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会成为城乡过渡区域,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材料三则对此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3. 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

1.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中B项,“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错,根据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可知,只是说规矩带来的自由和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并非“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故选B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题中D项,“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错,根据原文“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破败或消亡”可知,有一些可能会保留,不少会趋破败或消亡,不是“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故选D

3. (1)利用好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做好或融入城市,或城乡过渡,或保留文化特征的文章。(2)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3)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从“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可概括出“利用好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做好或融入城市,或城乡过渡,或保留文化特征的文章”;从“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可概括出“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从“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可概括出“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二)以下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部分的解说,和原书说法不符的一项是

A.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B. 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相同的。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是依靠传统来维持。

C. 礼治实施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D. 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现代社会虽然变迁很快,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D项,“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错误,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故选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