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就是一个名利场,君子小人都为之拼命

 苍木先生 2020-02-29

庄子《骈拇》: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平民百姓为了私利而牺牲,士人为了名声而牺牲,大夫为了家族而牺牲,圣人则为了天下而牺牲。所以这四种人,所从事的事业不同,名声也有各自的称谓,而他们用生命作出牺牲以损害人的本性,却是同一样的。

《骈拇》又举例说道: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伯夷为了贤名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私利死在东陵山上,这两个人,致死的原因不同,而他们在残害生命、损伤本性方面却是同样的。为什么一定要赞誉伯夷而指责盗跖呢!天下的人们都在为某种目的而献身:那些为仁义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君子;那些为财货而牺牲的,世俗称他为小人。他们为了某一目的而牺牲是同样的,而有的叫做君子,有的叫做小人。倘若就残害生命、损伤本性而言,那么盗跖也就是伯夷了,又怎么能在他们中间区分君子和小人呢!

在生活中,无论是所谓的君子还是世俗认为的小人,在生存条件下,都会自己所想要的一些东西而不顾一切,或名或利,或权或色。人的本性被这些外物完全主导牵引,甚至不知道最终所追求的这些有没有意义。或者是他们认为名利权色才是生活的全部,才是存在的价值。名利权色,可以看得见,可以让人仰慕,所以去追逐,所以可以不顾一切,乃至生命。

自有文明以来,人就开始挣扎着在这个社会生存,需物质解决温饱,需要他人的认可、赞同、欣赏、崇拜。在物质条件匮乏,才生存时刻没有保障,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竞争避免不了,掌握权力、资源,就有话语权、分配权,甚至决定他人命运的资格,为了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大多数人都为此而不懈努力。平民需要解决温饱,士人需要得到名声地位,权贵需要维持既得权力,所以勾心斗角,反复无常,社会乱象由此而生。

社会是一个名利场,也是一个大染缸,看到他人得到,自己也会想得到,其中很多人为了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无所不用其极,不择手段。刘邦为了争取时间麻痹项羽,可以连父亲妻儿都不顾;李世民为了皇位,可以连兄弟都杀;秦桧为了保住即有的权力,可以不要朝廷利益;满清慈溪、民国汪精卫为了权力,国家和民族都可以不顾;还有为了利益,可以篡改历史、毁灭文化等。

所谓的万世之师孔子,奔波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为取得政治名声,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最终是失望抑或是看透,静下心来教书育人,反而成就未来的名声。汉武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一家独大,却也让社会陷入疯狂的所谓仁义、君臣等严格的阶层等级之中,世间的名利场也开始波涛汹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不管是东汉末期的党争,还是五胡乱华时期的士族门阀,主导的都是所谓的儒士,都是为权力为名利。同样朱明朝廷的阉党东林之争也是如此,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每个时代的名利权力争夺,受伤的都是普通平民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利益纷争,就有生命的流失,有权力的斗争,就有人为此牺牲。

自儒家君臣家国天下,到石头论导致的一切向钱看,物质和名声主导人们的思想观念,世间就少见安宁。笑贫不笑娼,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你可以做不法的事,但你不能没有物质基础。就如你可以犯错,但不能不改革一样。一切的主导都不在是人的本性,社会的自然属性,而变成了物质决定一切。

当老子洒脱骑牛西去,孔子还在欲望的泥潭挣扎,当火山、地震、海啸、飓风、沙尘等大自然的惩罚降临,多少人还在坚守人定胜天、可以改变一切。欲望无穷尽,名利无穷尽,生命属于自己,也属于大自然,多一点本性使然,少一点名利对己的强奸。如大自然一样,生生死死,都是一个过程,都是一种本来,风霜雨露都只是经历的一个过程、一个插曲。

生命的过程在于延续,即是生命与生命的延续,也是文化与文化的延续。物质名利都只是这个延续中的插曲,有,可能更加绚丽,也可能更容易败亡;无,可能没有色彩,也可能更展示本性自然。在这个污浊的名利场中,得之,抱着平和的心态接受;失之,抱着宁静的心释然。不要为了外在的表像,去难为自己,违心做自己不愿意的,让自己不由自主,让自己形如木偶,让自己得不偿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