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论

 心明斋 2020-02-29

↑ 随渠爱暖凉” ↑ 可加关注 

◆高中政治教学与备考,中国哲学高山仰止.

◆文随意动篇幅随心,记录点滴难留时光.

◆留言请戳文末我要留言/查看留言.

“静观”、“玄览”的

神秘主义认识论

(老子)

《老子》的认识论和它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是相联系的。它把“道”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把道看成是认识的对象。

在《老子》中,把人追求具体事物的知识称作“为学”,而只有认识了能产生宇宙万物的“道”,才是“为道”。它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反对去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也反对用感官去接触客观事物,甚至干脆取消感性认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厪。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第五十二章》

这句话意思是人们要塞住耳目口鼻这些感官,关上感觉的门户,才能终身没有毛病;相反,如果积极去感知外界事物,就是终身不可救药的。

《老子》否认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认为体认“天道”,完全不需要感性认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

这是说,不出大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认识产生万物的“天道”之理;越是广泛地接触世界,得到的知识就越少,因此,圣人没有经历什么事情,却什么都知道;没有看见什么东西,却什么都明了;没有干过什么工作,却能得到成功。《老子》这些话是违背常识的,这种观点不同于孔子的圣人生知的先验论,是一套具有神秘色彩的认识方法。

《老子》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道”,但“道”是无形、无名的,感官不能感知,一般的理性思维也不能认识,只有用一种“静观”的方法才能把握“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无明。不知常,妄作,凶。

《第十六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第五十六章》

以上所说就是《老子》提倡的认识方法。意思是说,要想认识“道”,应使内心清静、虚寂达于极点;各种事物尽管复杂,但循环往复总要回到老根,这就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之“道”;而要认识这个“道”,却只能用内心直观的方法,即称之为“玄览”

所谓“涤除玄览”,就是要人把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干扰,像一面最清澈幽深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这样万物自然就会呈现在面前

《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释“玄览”的涵义是“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这种用内心“玄览”来认识“道”,然后再用“静观”来通观万物的神秘方法,试图追求一种理性直观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即所谓“玄同”的境界。

《老子》既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表面性,又注意到理性认识的相对性和有限性,试图超越两者之上追求一种更高的认识方法,这在认识史上是一个前进的探索。但最终还是陷入了排斥感性和理性的神秘直观,实际上又把人们的认识引入歧途了。

《老子》的认识论不同于孔、墨,它提出最高的实体“道”作为万物的本原、本质和规律,强调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具体事物。它不讲“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无视“耳目之实”的感性经验,也否定学问思辨的理性知识,而认为要保持内心高度的虚静,无欲无私,“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由此就能“涤除玄览”,把握常道。这里含有主张观察的客观性、深入性、整体性的合理内核。

后来稷下道家提出“静因之道”,荀子、韩非又发展为“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和“虚以静后,未尝用己”的认识方法,就是对《老子》“静观”、“玄览”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我要留言/查看留言

关注公众号“随渠爱暖凉”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