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保持在36.2℃-37.2℃的范围内。如果体温超过37.2℃,即可称之为发热。体温在37.3℃~38.4℃,通常称为低热;若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低热;体温在39℃左右者,可称之为高热;超过40℃以上者,又可称为过高热;高热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发热一般分为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两种。气虚发热,表现为体温升高,热势或高或低,发热于午前较为明显,常于劳累后加重,并明显感到周身乏力疲倦,气短懒言,面色菱黄,容易感冒,饮食不香或有腹胀,舌体淡胖,脉息细弱;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不退,头晕眼花,面色不华或贫血,心慌不宁,失眠不寐,唇白无力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机极为复杂,通常可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又有外感风寒、外感风热、风温、湿温、热毒之分,以及热在气分、热在血分、热在半表半里的区别;内伤发热有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瘀血发热的不同。 ◎食用宜忌 宜食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具有清热、生津、养阴作用的食物,富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蔬菜瓜果; 忌食黏糯滋腻、难以消化、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 ◎食疗验方 1.粳米绿豆粥 【原料】粳米100克,绿豆50克。 【做法】将绿豆、粳米洗净,绿豆先浸泡半日,再与粳米同煮为粥。 【功效】解热毒、止烦渴、防水肿,适合暑热烦渴。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2.藿香汤 【原料】新鲜藿香50克,生姜、红糖各15克。 【做法】将藿香洗净,切成短节,生姜洗净,切成薄片。将姜片、藿香、红糖同入沸水中,煮5分钟,滤渣取汁即可。 【功效】解表祛风、和胃止呕,适合春季发热、恶寒、呕吐、周身不适。 3.桑菊杏仁粥 【原料】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各12克,甘草3克,芦根14克,粳米120克。 【做法】将上7味药水洗净,煮汁,去渣。将洗净的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上药汁,再煮一沸即可。 【功效】清热疏风、宣肺止咳,适合热病初起所致的咳嗽、微热、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 4.地黄粳米粥 【原料】生地黄汁50毫升,粳米100克,姜适量。 【做法】用粳米加水煮,煮沸后加入地黄汁和姜,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合热病后期(症见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口干作渴,口鼻出血等症。脾胃虚寒者忌服,忌与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同服)空腹食,不宜长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