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穴位分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今天我们来聊聊穴位~ 经穴是十二条正经以及任督二脉上的穴位,有三百六十多个。奇穴是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但不属于上述十四条经脉的穴位。阿是穴就是压痛点。 穴位中比较重要的有“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为“五输穴”,它们的经气是从身体的最末端向中心胸腹部位流动的,古人用水流汇聚来比喻它们。 手指尖是“井”穴,像水的源头;刚流出的泉水微微流动起来称为“荥”;水流渐渐变大,由浅入深叫做“输”;水流变大,像在通畅的河流中流动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汇聚深入,像百川入海,叫做“合”。 肘膝关节以下的都是很重要的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多活动手指、手腕,因为这些地方有很多穴位。比如说摇大指就是在摇动肺经,现在有些老人就做手指操,手来回动,这样可以让井、荥、输穴都动起来。 下面讲一些重要的穴位,有一个口诀,在民间广为流传,叫“人体八要穴歌”。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 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肚 腹 三 里 留 这里的“三里”指的是“足三里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还有保健作用。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大管用。一定要针刺。 同时,足三里还是一个养生穴,要想长寿,就要常灸。自古以来,关于它的句子也被广为熟记,如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日本流传谚语:“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灸就是把艾草放在上面直接烧,来刺激经气,让胃经的功能活跃。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旁开一横指的地方 除此之外,足三里还可补中益气、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等,《灵枢》记载:“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在秋冬季节有些人常常会感到下肢冰冷,这时候常灸足三里,具有驱寒保暖,疏通经络的功效。 腰 背 委 中 求 “腰背委中求”指的是委中穴,是腰背疾患者比较留心的一个穴位。委中是在膝关节的膝窝里边属于膀胱经,这个穴比较深,比如我们刚刚着凉的时候,扎一针下去就会一身的汗,寒气就从汗中解散,感冒马上就好,如果委中这个地方容易疼,是膀胱经的问题。 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 古书《席弘赋》写:“委中专治腰间痈”,《灵光赋》也有记载:“五般腰痛委中安”。可见,委中穴对于腰背的重要性,平时腰背疼痛的朋友千万不要忽视了它。 头 项 寻 列 缺 这句口诀的意思是说头颈部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列缺穴来调理,像是秋冬季节容易患的感冒、咳嗽、头痛、咽喉痛,以及外面神经麻痹等,通过灸列缺穴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列缺是肺经的络穴。当我们将两手的虎口相对,自然交叉时,食指在上所按到的地方就是列缺穴。我们摸列缺穴的时候会感觉到这里好像有一个缝隙一样,古人就认为它是天地的裂隙,阴阳的交界。 列缺还和任脉之气相通,所以肺、大肠经以及任脉经络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来治疗。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中也有记载:“列缺腕侧上,次指交叉,善治偏头患,遍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面 口 合 谷 收 合谷穴具有取清走衰,升清降浊,疏风散表的功效,《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记载:“头、面、耳、目、鼻,颊、口、齿诸疾;偏正头风;手臂膊痛红肿;手臂挛不能握物。”意思就是有关头、面、耳、目、鼻、颊、口、齿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合谷穴来进行调理。 穴位定位:张开一手的拇指与食指,用另一手的大拇指,第一横纹对准这里往上按,拇指指尖所在的地方即是合谷穴。 《灵枢·本输》将此穴位归为“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常艾灸此穴可调肺气、解热毒,驱邪毒外出。因此,合谷穴还被称为“美容穴”,不少爱美的女士用它来改善面部皮肤问题,以保持皮肤的光滑、细嫩,预防皱纹等。 心 胸 取 内 关 《备急千金要方》云:“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生了一口大气后,胸部或者两胁也特别憋闷,就应该针刺内关,“心胸内关应”,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是可以沟通表里阴阳的穴位,一针下去立刻就可以宽胸解郁,没有针的时候使劲地掐也有一些作用,不过相比针刺的效果会差很多。 时常灸内关穴,可温阳补气、温经通络,长期有规律的进行艾灸还可以补中益气,消瘀散结,改善有关心血管的一些问题。 小 腹 三 阴 谋 三阴交穴被称为“妇科三阴交”,《千金要方》记载:“治阴痛,灸大敦三壮。核入腹,灸三阴交七壮。”平日里遇到经期不顺、白带异常、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等,都可艾灸此穴位进行调理。 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4指),胫骨内侧缘后方 坐 骨 刺 环 跳 环跳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因为穴位靠近股关节故又称髀枢穴。在清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编纂的医学大典《医宗金鉴》里,对这个穴位是这样描述的:“主治肱、胯、股、膝中受风寒湿气、筋挛疼痛。”所以此穴常被用来调理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腰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 在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家中老人下肢不适的,可以通过长期艾灸此穴进行调理。 腿 疼 阳 陵 透 《杂病穴法歌》记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现胁痛的主要原因是肝胆出了问题,而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专门调节胆囊的功能,对整个胆经都有很好的调节效果。 屈膝90度,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而且这个穴位又是筋之会穴,《难经·四十五难》有云:“筋会阳陵泉”,所以阳陵泉穴还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针对下肢筋病,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以后出现胁痛或者腿抽筋,就可以灸阳陵泉穴治疗了。 还有一个上面提到的阿是穴,“酸痛取阿是”,阿是穴不一定特指哪个穴位,是疾病在身体上的一些反应点。 大夫一边检查一边问:“是这吗?”“这疼吗?”病人就叫“啊”“是、是”的地方,这是在有病情况下临时治疗用的穴位。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