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之天元纪大论(三)

 秦皮 2020-03-02

我们上一篇文章结尾提到了十二辰和十二次。在将十二辰和十二次之前,我们需要先复习一下前边的两个观点: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产生了二十四节气,我们称其为一回归年。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所花费的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这个时间是根据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得出的。而我们中国古人计算出的这个时间是365日又四分之一日,与今日之回归年丝毫不差。

2.中国古人记月的方法是按照月亮圆缺进行记载,一年分有十二个月,每个月大小不一,大月30天,小月29天,合一年354天。所以为了与回归年相合,就有了闰月。而这个十二个月分别记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张图:这张图被称为24气斗纲图


在这幅图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破绽!!!

二十四节气在最外圈,十一月建子大雪节气开始,到十月建亥小雪中气结束,走完这一圈的时间是365日又四分之一日。而最内圈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月走完一圈的时间则是354日的时间。那么里边和外边所用的时间不相合,哪里出问题了?

这个问题暂且放下,我们先来看一下十二辰次。什么是十二辰次呢?这就要从月亮说起。古人发现月亮圆缺变化,一年要发生12次,所以古人把太阳和月亮相会的地点称为次,而将每一次相会的时间称之为辰。

十二次只是记录太阳和月亮相会十二次的空间符号,这种现象古人称其为会。而真正的月份建立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之处,来进行建月。

我们都知道,在冬至的时候白天最短,所以古人可以根据昼夜的变化确定冬至的日期,而这一天的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冬至十一月中。

冬至这个时间要持续多久呢?这就要按照气候的变化来说明了。【揭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篇文章中我们介绍过,世界形成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素时期才有了万物,而在此之前则是气与形的形成阶段。所以气的变化主宰着后天形成的所有事物,而起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样呢?《黄帝内经》提到五日之谓候,三候之谓气......

为什么古人很确定的提到五日一候,三侯一气?这就是见微知著的本领。

比如说立春这一天,有什么变化发生呢?古人称其为“一候东风解冻(阳和而至,坚凝散也)”。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得出了阴阳二气的消长,气候从质变到量变的规律就是这样总结出来的。

有了这个时间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斗柄所指的位置会在不同的时间指向不同的位置,而这个时间与二十四节气是相应的。所以这里提出的十二月是以二十四气斗纲图为理论模型的,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谓农历十二月。

那么我们上一篇提到的28星宿,以及十二辰次的运行,对于我们学习《黄帝内经》又有什么样作用呢?我们下一篇继续分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