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是再学习,通过知识更新、交流总结使人进步,增强能力和竞争力,是对员工负责;在薪酬、福利和培训三项个人需求中,培训是管理手段,是对经营负责。 培训的目的是提升劳动力的价值,是开发人力资源优化选拔人才,是个耗费成本的长期投入过程,重视培训就是重视人才。由于市场在变化业务在发展中,经营管理各项变化都需要培训来辅助跟进,实现技能和知识的更新。职业再教育是长期的任务,财务上有教育基金的保障,亦属人才战略的内容。 人员素质如何契合发展?市场是内行强者的领地,提升素质才跟得上发展。一靠知识技能更新,延长职业生涯,人才强在把握信息、客户关系和运用经验的市场能力;二靠提高再学习能力,在竞争与创新中跟得上业务转型,适者生存不被淘汰;三靠提高专业能力,精益求精,做深耕细作的业务工匠。银行业务说难都难,但再难的业务分解开来都不难,只要用心都能掌握。学习是自强自信之路,银行的职业特征是终身学习,无论职务高低伴随一生,学无捷径无止尽。 (1)重视案例培训的理念。 剖析一个案例比讲100个道理,经营是实务,高学历的员工不需要学院式的灌输,现身说法接地气,案例教育更有效,从经验教训中受到启发、总结和提高。这是在职培训中最缺乏最需要的方式。 案例教育的方式,一种是经常性的实务教育,例如案情通报、稽查通报、交流总结、专业会议等,以专业日常管理为主,从中学习经验,规避重蹈失误,规范管理行为。另一种是系统培训式讲座,解剖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要尽量安排亲历者讲授,要组织研讨。难点在收集案例,专业与培训两部门要协作,才能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案例教材。各家银行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都积累了无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极为丰富的题库,需要有心者开发出来;要请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做师资,他们是在职培训的宝贵财富。 (2)人才培训的成本意识。 培训的基本方针是,提升员工素质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匹配;对有发展潜力、或确定交流者、或提拔使用者,进行相关业务的深入再培训。 银行培训是商业行为,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讲求成本约束。一是围绕目的,干什么缺什么就学什么;二是以岗位培训为主,复合培训为辅。由于多数员工从业岗位的变化不大,对素质的要求是精熟专业而非广泛性,无需进行全能培训,更不必以管理者标准培训一般员工。过度培训显然违背了价值工程原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该是商业银行所为。 由发展目标确定培训目的,从未来业务趋势的要求出发,确定人才发展规划。依据规划与人才现状的差距,制定的培训安排才更能符合实际,减少盲目性培训的浪费。 (3)行长亲自讲课的理念。 在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中,如果行长亲自去讲课,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解决问题,其效果和作用最为积极显著。其意义,不但详细深入地阐述领导者经营管理的想法意图,表明观点和传递信息,更能在面对面交流中直接沟通,传播理念,直接启发讨论、解疑答辩和动员,传递管理文化。行长也能从中了解实情,了解干部,收获提高。通过对经营现实问题的研究,可弥补外请师资无法解决的理论联系银行实际的问题。因此,培训是领导者的职责,每位行长都要十分重视并珍惜这种机会,树立培训的责任意识。 (4)给人才压重担的理念。 马要挥鞭人要压担,从实践中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成才路径,能有效地催熟人才。压担子是给人才以机会,给你一个舞台去表演展示才能,成为锻炼、考验与考察检验干部的过程。 实务中,从来不是等到人才成熟后才使用,不会等到具备人才后再拓展新市场。人才总是在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显露出来,成长成熟起来。在新制度创立、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过程中,在他们遇到疑难问题时,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和鼓励他们应对挑战,这是培育、选拔和造就人才的过程。因此,在经营中遇到难题突破时,在新业务市场需要攻关时,在新机构设立需要拓展时,领导者都应视作造才选才的重要机会,给人才压重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