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抗日先遣队的覆亡,4个错误决定,葬送红10军团

 大风兮云卷云舒 2020-03-05
2018-08-19 11:37

今天为大家介绍:抗日先遣队做为红军首次向北方进军抗日,但最终走向覆亡,而方志敏、刘畴西不幸被俘(后在南昌英勇就义)寻淮州也牺牲。而葬送了红10军团,和4个错误决定有关。

1个错误决定

1934年7月6日晚,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县出发,红七军团经过福建长汀县、连城县、永安县境,攻克了大田县城。等等红七军团进占黄田后,遵照军委原定计划,应该经浙江庆元县、遂昌县北上,直趋皖南。可是,红七军团先头部队刚到达古田县谷口,就接到军委电令:由谷口东进,占领水口,纪念“八一”建军节,威胁并相机袭取闽侯县(今属福州市)。红七军团改变进军方向,不仅要转一个大圈子,而且会暴露实力。这是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途中,军委作出的第一个错误决定。

2个错误决定

自闽侯战斗后,红七军团一路行军作战,一直未得到休整。军团长寻淮洲建议:一、红七军团就地进行短暂休整,总结经验教训,补充一些战士。二、依托闽北苏区打一两个大胜仗,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发展游击战争,把闽东、闽北连成一片,继而把浙南条件较好的庆元县连接起来,创造更大的局面,然后跳跃式地向赣东北、浙西、皖南发展。粟裕、刘英同意寻淮洲的意见,但随军中央代表曾洪易表示反对。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机械地执行中革军委指示,坚决主张立即北上。于是,曾洪易、乐少华、寻淮洲分别向中革军委发电报,陈述各自的主张。中革军委对曾洪易的主张予以批驳,对寻淮洲的主张予以批评,对乐少华的主张予以支持。在给红七军团的回电中,中革军委指出:“拟于闽北苏区休息,这恰合敌人的企图,因敌人企图阻止你们北进。”这是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途中,军委作出的第二个错误决定。

3个错误决定

1934年9月9日,寻淮洲、粟裕、刘英向中革军委建议:红七军团留在皖赣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争取在安徽休宁县、祁门县和江西婺源县一带消灭尾追之敌,扩大皖赣苏区,寻机进入浙江。但是,中革军委偏听偏信乐少华的一面之词,不断指责红七军团。1934年10月15日、21日,中革军委两次致电,要求红七军团立即前往闽浙赣苏区整顿补充。这是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途中,中革军委作出的第三个错误决定。

4个错误决定

红十军团成立时,中革军委下达的任务是:“十九师于整理后应仍出动于浙皖赣边新苏区,担任打击'追剿’的敌人与发展新苏区的任务”;“第二十师则仍留老苏区执行打击'围剿’敌人与保卫苏区的任务”。第二十一师成立后,与第二十师共同在闽浙赣苏区坚持斗争。红七军团从皖赣边地区到达闽浙赣苏区,通过敌人层层封锁,付出了很大代价。此时,从闽浙赣苏区返回原地区,则更加困难。在闽浙赣边地区,国民党已经重兵把守,碉堡林立,几乎没有可通行之道。为执行中革军委下达的任务,红十军团成立后,第十九师就做北返的准备。这是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途中,中革军委作出的第四个错误决定。

5个错误决定

1934年11月18日,红十军团突然电令第十九师回师黄山,与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会合。原来,在第十九师从闽浙赣苏区出发后不久,中央军区就电令红十军团:根据敌人对闽浙赣苏区“围剿”日益严重的形势,红十军团立即率领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转到外线,同第十九师会合,在浙江开化县、遂安县、衢县、常山县之间集结兵力,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建浙皖赣边新苏区。红十军团放弃根据地,全部出动到外线作战,使闽浙赣苏区反“围剿”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这是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军途中,上级作出的第五个错误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