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1

其人

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公元前384-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跟随柏拉图学习了20年,但却并没有按照柏拉图的思想走,他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柏拉图抛弃了自然哲学,而亚里士多德又捡了起来。以前的哲学家主要是解决问题,不建立体系。但到了亚里士多德这,不仅解决问题,而且建立了体系。亚里士多德可谓西方哲学历史中,学说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一位,完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以前人们只讨论哲学,而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和逻辑学从哲学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由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的最高存在,要追求事物的普遍性,因此建立的思想必须得自圆其说。但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坎坷,完全没有像他老师柏拉图那样的人生待遇,因此他的很多学说都遗失了,无法自圆其说。

据说他的著作当时多达1000多卷,但留传下来的只有47卷,真的是太可惜了,但就是这47卷,也几乎囊括了哲学、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几乎把当时所有的知识都给谈论了遍。目前留存的有《工具论》、《论灵魂》、《形而上学》、《物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诗学》。

2

其行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很少用推理和演绎,而是相反,他从经验和日常生活入手,非常思辨地揭示了人们感觉中的一些哲学要素。更为重要的是,他把科学从哲学中独立了出来。

现在,我们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一种技术和手段,但在古希腊,人们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大自然是神圣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认识自然的本性,是人的最高使命和境界。但到了亚里士多德这,知识变为了一种实用,一种求知的渴望,一种具体的实用技能。而哲学要被单独而神圣地对待。

由于人对宇宙好奇,所以才去探索。他说,知识都有目的,但唯独哲学没有任何目的,它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要超越现实,它没有实际的功用。

这里,亚里士多德的贡献在于,为后来的科学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理。由此,西方文明开始了一段长达上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的科学认识世界之路。而哲学很多时候到时被束之高阁了。

由于重视逻辑,他还创立了形式逻辑,把逻辑看做是认识自然世界的工具。柏拉图认为世界有两个,一个是感觉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所有的感觉都是为了理念做准备。理念是本质,感觉是现象。这就是哲学中著名的个别与一般、感性与理性、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论证。而运用逻辑,亚里士多德把这些对立甚至模糊的抽象概念,变得更加清晰和不再对立。

3

知识划分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种: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创新知识。

第一种即自然科学,第二种即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经济学的综合,第三种是诗学,通过人心灵的创新而来。

通过对知识的精细划分,亚里士多德把人的思维从具象提升到了抽象,即从一开始的直觉经验过度提升到了纯粹的思维演绎论证。由于这个提升,后来出现了数学和几何学。从事这些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数理逻辑和演绎推理。比如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尔、笛卡尔、牛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等。

为何当时的哲学会非常重视数学和几何学呢?因为正是数学和几何学中所展示出的演绎推理,直观数理,让哲学与数学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由此推动着西方哲学进一步向物理学、非欧几何和现代化学发展提升。

据说,柏拉图也非常重视几何学,在他创办的雅典学院门口,曾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准入内”。可见几何学在古希腊时期的受欢迎受重视程度。

4

其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其背后都有一个根本的动因,即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比如一块石头,它的存在原因首先来自大山,大山又来自矿物的堆积,矿物又来自地球亿万年的进化,地球又来自宇宙的数万亿年的更长时间的进化,但宇宙又来自哪里呢?这样不停追问下去的话,就没有一个头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存在着一个最开始最原始的推动事物发展存在的动因。亚里士多德把这个动因叫第一性原理,并把它分为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四种。

质料因就是构成事物的材料,比如桌子由木头构成,宇宙的构成质料是水、火、土、气,以及其他元素物质;形式因就是事物的内在和外在形式,比如质量、形状、颜色、气味等;动力因就是让事物开始运动的那个最初的东西,动力因是事物的根本原因。离开了动力因,事物就无法存在和生成;所为因是指事物都有目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总有一定的目标和目的。比如太阳的存在是为了散发光和热,植物的根向下是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叶子向上是为了吸收阳光和热量。

亚里士多指出,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的技术物,都要追求好,追求善。二者唯一的区别就是,自然物是自发而为的,不加谋划和思虑的,表现为自发和谐的运动;而技术物是经过人的意识和理性选择并借助于工具中介来实现其目的的。

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的动力来自宇宙本身,自己是自己的动力,宇宙自身就有一种动力,促使万物生发。苏格拉底认为推动宇宙万物生发的是一种善,一种世界秩序。而亚里士多德觉得他们说的都不全对,他认为构成万物生发的原因不止一种,而是有很多种。这多种原因在动态中发展,在互相碰撞的化学反应中生发演化。

5

潜能与实现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潜能被看做一种能力、能量,是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能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这种能量或力量只是潜在的,还没有实现出来。事物要想生发,必须依靠外部力量,靠自身无法实现。

实现是指通过活动获得自己的本质。实现即现实,或在现实中存在,或表达为目的和存在意愿的达成。

如果把事物分为质料和形式,那潜能代表质料,形式则代表实现。质料一旦获得自己的形式,就实现和表现出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由此,亚里士多德解决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一个难题,即现实世界的事物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本体论认为世界是绝对静止不动的,而宇宙变化论认为世界是一直变化无常的,二者虽然都切中了事物发展的部分本质,但都存在着一些难以辩驳的悖论和漏洞。

亚里士多德中和了前人的学说,他认为事物的生成是一个从潜能到实现的逐步发展过程,从质料到形式,从潜在到现实,事物是通过时间的逐步累积和逻辑推演同时进行的。这为后来的认识论打开了新的视角,为动态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基础。

如果没有亚里士多德,我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尤其是科学,可能要晚上很多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