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智慧

 哲寓图书馆 2022-10-11 发布于广东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智慧

——摘自梁詠《天人互泰》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出生于古希腊北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17岁时到雅典柏拉图学园就学于柏拉图,在学园的20年间,他刻苦钻研,积累了广博的知识,被柏拉图称之为“学园的精英”、“智慧的化身”。他一生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多达数百种,现留存下来的仍有近百部,内容几乎囊括了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其中包括有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修辞、天文、数学、地质、物理、动物、植物、生理、心理、医学、伦理、美学、戏剧等方面。马克思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还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当时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恩师。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思想家的集大成者和百科全书式人物,他批判地继承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学术成果,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思想大厦。他用毕生精力收集欧洲各地的动、植物标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园,还建立了一个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他对欧洲乃至全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哲学史上的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形式逻辑,其中包括了“三段论推理”的思维方式。他力图把思维形式与存在联系起来,按照客观实践阐明逻辑的范畴,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他对其他学科研究的始终。他的著作可归纳为几大类:一类是逻辑学,有《工具论》等;二类是形而上学,有《形而上学》等;三类是科学,有《物理学》、《动物志》、《运动发生论》、《天文学》等;四类是美学,有《修辞学》和《诗学》等;五类是政治学和伦理学,有《政治学》、《经济学》、《大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等。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和科研方面,他组建了吕克昂学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把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灵魂(认识、思维等)和非理性灵魂(感觉、欲望等)两部分,教育目的是扩展灵魂中的理性,抑制灵魂中的非理性。在学园中,他亲自制订教学方法和学生守则,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等全面的教育,且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为主,重于体育运动;少年期注重音乐教育,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他认为音乐有娱乐身心、陶冶性情、激荡心灵、塑造理性等功能;青年期要学习文学、诗歌、修辞、哲学、伦理、政治、天文、数学、几何等学科,重于开发综合智力。在学期间,他要求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定管理的习惯。他关爱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常一起进餐和常一起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课、边讨论问题,学园气氛充满着和谐、轻松和友善,故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他自己则被称作“散步的哲学家”。此外,学园的教学内容丰厚多彩,几乎涉及科学领域的一切问题,一改其老师柏拉图学园的教学风格,他除了讲授哲学、政治、数学等外,还研讨逻辑学、生物学、物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吕克昂学园开创后,竟持续存在了八百多年,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亚里士多德说过:“虽然真理和友谊同样宝贵,但是忠诚要求我们对真理的敬重置于我们的朋友之上。” 他的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我爱吾师,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启蒙与成就,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是密不可分的,既得之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也得之于与老师的思想分歧与决裂。是老师教导他如何去追求真理,他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诚然,在学术上,后人对前人辩证的否定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真理内在本质的表现。他在哲学史上最精彩的一章,是对柏拉图唯心主义“理念论”所进行的有力批判。师生在围绕“共相”和“个别”的关系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他认为,“共相”是指一切事物的普遍名词,或说是其他可概括一个门类的普遍特征的名词而言。例如:“动物”、“树木”、“桌子”、“书本”等,是不同事物的共相,这概念不是实物的本身,而是实物的名称。真实存在的,显然是一个一个的实物,即“个别”。实物的共相,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中,是集每一个实物的共同点所形成的观念。共相虽然可以代表实物,但它本身并不是独立于实物而存在的实体。这一论述从客观上还原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与柏拉图所认为的“共相”是永久的存在,“个别”只是暂时的存在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事实上,个别存在在先,共相出现在后,共相要通过无数的个别而表现出来,它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为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论”:一是质料因,是构成事物存在的基本;二是形式因,是构成事物存在的形态或模式;三是动力因,是推动事物质料与形式结合的力量;四是目的因,是事物存在、运动所追求的目的。他还进一步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在潜在的结合中,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中。他的这一论述,实质上是一种唯物辩证的方法。他们之间思想的分歧,形成了古代思想理论的两个对立派别和两条不同的基本路线,并引起了后世的激烈论战。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是勤奋治学、波澜坎坷、乐观向上的一生,耐人深思。他认为:人生的共同目的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既来自自然界,来自社会,也来自人自身。幸福的实现,就达到了道德的至善;最高的幸福,是理性的沉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