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疆域由来:《史记》中关于秦汉疆域的记载

 黑龙江波涛 2020-03-05

导语:司马迁所撰的《史记》对秦汉的疆域记载最为详细,有着详细的地理信息。

1.秦汉时期

秦最终完成了统一任务,秦统一后,又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其时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朝疆域的四至在东边到达了朝鲜半岛,西边到达了现在的甘肃省,北向户为古人的极南概念,由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所以窗户往北开,疆域北界沿着阴山一直到辽东。秦始皇吸取周灭亡的教训,废除了分封制,代之以全面实行郡县制。当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三十六个郡具体是什么,《史记》中没有完整明确提出了,但《史记》在字里行间已经隐含了一些信息。《秦始皇本纪》提到“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颕川”,“降越君,置会稽郡”。南郡、上郡、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东郡、颍川、会稽这九个郡的名称已经呼之欲出。以《史记》为主体,再结合其他史料,便可进一步探究秦的三十六郡以及它们的后续变化。

《秦本纪》中提到了汉中、南阳等郡名。《匈奴列传》中提到“秦有北地、陇西、上郡”,陇西、北地和上郡并列,所以陇西和北地应也是郡,在《河渠书》提到“蜀守冰凿里碓”,竟然蜀有守,所以蜀也可能是一个郡,这都是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信息。以《史记》为主体,再结合其他史料,可进一步探究秦的三十六郡以及它们的后续变化。

西汉初期时匈奴“入居河南地”。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政局动荡,无暇顾及边防,北部边境上秦朝所徙的戍卒纷纷逃离,匈奴又占据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北部的黄河以南地区。南部赵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凭借南岭天险,据原秦朝时设的桂林、象、南海三郡自立为王,汉武帝即为初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汉武帝即位后,不断开疆拓土,通过整合《史记》中的相关信息,便可推测出西汉时疆域的范围。

与秦不同,西汉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刘邦初定天下封了七个异形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故韩王信为韩王,都阳翟”,“吴芮为长沙王,都临湘”,“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赵王敖皆如故”。之后,刘邦剪除了一系列的异形王,分封刘姓子弟,这些诸侯国地区的行政沿革也屡有变迁。以韩信受封的楚国为例,“汉六年春,会诸侯于陈,废楚王信,囚之,分其地为二国”,“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将原来的楚国一分为二,从原来的楚国中析置荆国。到汉景帝时又,“分楚,复置鲁国”,从楚国又析置鲁国,汉宣地节二年“国除,为彭城郡”,成为汉朝政府直接管理的一个郡。荆国方面,“荆王刘贾为布所杀”,“乃立濞于沛为吴王”,刘贾由于被英布所杀,所以改立刘濞为吴王,荆国变成了吴国。吴楚之乱后,又“以汝南王非为江都王,王吴故地”,吴国被废,另建江都国,武帝时,江都国国除为广陵郡。

表一 韩信所封楚国变迁表

楚国

楚国

荆国

楚国

鲁国

吴国

楚国

江都国

彭城郡

广陵郡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复杂,上表中的一个变迁是根据《史记》中已经明确提到的内容所整理的。而像武帝元鼎三年“初置泗水”,集解“泗水属东海”,《楚元王世家》又提到了楚戊王“坐位薄太后服私奸,削东海郡”,泗水、东海都在韩信楚国的范围之内,不过具体的考证必须借助于其他的史料,这已超出了本文的论述范围,不多做论述。

2.蓑翁说

《史记》虽然没有专门的地理志,但蕴含着一些地理志元素。由于《史记》记载的历史长达三千多年,跨度相当大,也使这些分散的地理志元素显得更加零碎。在疆域政区方面,《史记·夏本纪》引用《尚书·禹贡》全篇,这与《汉书·地理志》以《禹贡》开篇如出一辙。之后一些朝代疆域政区的变化,《史记》中也有些描述。另一方面,《史记》的时间跨度非常大,这为我们研究某地的历史地理沿革提供了史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