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q1338 2020-03-05

提到弓箭,大家都很熟悉,中国古代甚至近代战争的大杀器。吕布、项羽、诸葛亮都因箭而闻名天下。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射箭作为一种军事技能,在战争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历史上的元朝和清朝就是最好的例证。军队中射箭武艺的高低,不仅是个人勇武的象征,更是整个军队实力和战斗力的体现,正是因为军队实力对封建政权统治的重要性,所以在历代王朝中均十分重视军队的射箭武艺训练。

元清两代,受到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统治者已然把骑射作为一种军事上的优势,然而这种优势与其早期实行的全民骑射的兵制,和频繁的行围、射艺训练不无关系。

蒙古早期实行的全民骑射化制度和传统的围猎训练活动,塑造了以骑射而闻名军队,然而在建立元朝以后以征服者的姿态,并没有在军队中建立较完整的骑射训练体系。

反之,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在保留本民族骑射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军队中的骑射训练、弓箭制造等,在军制上呈现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蒙元帝国的骑射建设

蒙元帝国是历史上首个建立大统一的少数民族,1206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成吉思汗的汗位以后,逐步消灭金、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南宋不敌大元的攻击,南宋覆亡以后,元朝全面占领了中国,结束了五代以来全国分裂的局面,元朝军队的步伐并未止于此,开始对外扩张,先后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

元朝的铁蹄军队横跨欧亚大陆,在1311年元武宗时期的版图最为广阔,史书记载:东尽辽左西及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

在古代,能够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统一政权,先不论其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与其拥有一只强大的骑兵军团有重要关系,更有古伊朗历史学家志费尼曾感叹:“整个世界上,有什么军队能与蒙古军相匹敌啊。”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作为汉族的边境地区,因文化、语言、生存方式等的差异,时而归顺于汉族统治,但同时又表现出相对独立的特性,形成区别与汉文化的游牧文化,其中以匈奴的兴盛时期、鲜卑和柔然的兴盛,突厥和回纥以及契丹和女真的兴盛时期为典型代表。

那么在战争年代射箭就成为他们取胜的法宝,古代骑兵具体的兴起时间我们虽不能断定,但自匈奴以还,塞北民族皆以骑射高超称霸于朔方,“以战弓为事”“以马上战斗为国”,达到“人不驰弓,马不解勒”的状态。

蒙古族骑射军队的崛起,主要是对先辈民族的学习和继承,成吉思汗时期的骑兵正是继承前者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优点,成为蒙古突破超越的动力,使兴起最晚的蒙古族后来居上,建立起一支让世界人赞不绝口的骑兵军队,射箭则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训练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少数民族引以为傲的军事力量。

1、骑射制度

在蒙古社会中,弓箭要伴随蒙古族男子的一生,他们自幼就要学习骑马射箭,成人后应征入伍。因此无论是战争还是狩猎生活,都要娴于弓马,这是作为蒙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早期,成吉思汗意识到骑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又深知游牧文化下蒙古马匹多、人人善射的特点,进而主张全民军事化、全军骑兵化的策略。

即:男子从十五岁到七十岁,都要参军训练,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要准备战斗,下马就屯聚牧养生活,更有“马上生长,马上行国”之说。

这样以射箭、生产和军事融合为一体的制度,使射箭充分融入到社会军事、政治和文化发展中,这更加扩大了射箭在社会上的作用,随着制度的建立,对军队中的骑射技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蒙古族的骑射军队应运而生。

尽管元朝在历史上的统治仅90年就灭于明朝,但同样有着震惊世界的战绩,尤其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三十万骑兵中,充分体现了射箭在军事活动中的威力。

2、骑射技能

蒙古人作战时,骑兵、步兵皆骑射技术精湛,以弓箭为唯一之利器,所以在元朝军队中凸显出许多善射的人物,比如木华黎、阔阔不花、刘荣、塔出、阔阔、塔里赤等人,他们皆以善射知名,骁勇善战,受到元朝统治者重用,元朝涌现出这么多的善射人才,这与蒙古族长期深厚的射箭文化传统训练不无关系。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蒙古军队中实行兵农合一的政策,因带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特点,所以其训练方式仍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此外还主要采取围猎的方式进行训练。

军队中定期的围猎训练与实际战争相近,具有随机性、灵活性,是军队实战演练的最好形式,在围猎中采取的行军战术与实际战争相仿,士兵将猛兽当作敌人,既可以锻炼士兵的坚强勇猛的品质,又可以训练骑射技能,加强实战经验。

蒙古传统军队行围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按照军队战时分为搜索、前卫、主力、后卫等,并按序前进移动,人员有数百、千、万之众,狩猎范围数千里。

围猎时如同两军对垒,先派人前往侦查,看是否有较多的动物围猎,回报后再命大军前行,行军一日后驻扎,分十人一队开始对动物进行驱赶,将其驱赶到一定区域后,开始时以大的包围圈合围,之后到士卒们可以肩并肩的距离后开始围猎。

在这过程中如同行军打仗一样,野兽的分类、数量、活动情况均要如实上报。将动物圈住以后,部队按作战要求随时待命,最高统治者带领其家属进入包围场射猎,射取禽兽不计其数。

在蒙古军队的日常训练中,狩猎活动开展十分频繁,对骑射技能十分重视,蒙古军队只要不与敌人打仗就采取围猎的方式展开训练,以提高战斗力,正是通过日常频繁的射猎训练,和对骑射战术的灵活运用,造就了闻名世界的骑兵军队。

3、弓箭制造

早在十三世纪蒙古族还是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并没有铁器,后来向金和西夏买了一些铁,才开始有了金属兵器,因此早期的弓矢是用骨镞的,所以初期蒙古族战士所佩戴的弓箭大部分是自制的。

随着蒙古族的不断战争,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劳动力,成吉思汗逐渐意识到兵器对军事战争的重要作用,开始发展兵器,后来的弓箭制造逐渐精良,在灭金以后学会了神臂弓和轻型弓的制作方法,消灭宋朝以后学会了床弩。

到元朝时期,士兵们用的弓箭主要有:“马克大”大弓、“卡蛮”大弓、顽羊角弓以及宋人发明的弓弩,此时元朝的兵制已有早期单一的骑兵发展为骑兵和步兵多兵种。

步兵中有著名的“神臂弓”,元朝建立后,元世祖曾命令宋朝将领王青制造神臂弓,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南宋神宗时期发明的制式兵器,是在战争中比弓箭更有杀伤力的武器,在不断的交战中,成吉思汗认识到神臂弓带来的威力,便下令仿制宋朝神臂弓。

为什么兴起最晚的蒙古族,能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崛起,运用强大的骑兵建立起横跨欧亚两洲的蒙古帝国?

蒙古族虽然兴起最晚,但其实行的兵制、军政、武器配置以及行军的战略和对骑射的训练,都保留了匈奴、契丹、女真等漠北民族的优点,这些成为蒙古征战的雄厚资本,加上蒙古族素有勤劳勇敢,能骑善射的优良品德,其占优势的骑射项目正是对其长期传统文化的继承。

明朝军队的射箭技能

明代军队是釆取火器和冷兵器并用的时代,但此时以弓箭为代表的冷兵器以及以骑射为代表的军队武艺,在战争中仍发挥较大的实用效果,所以射箭在明朝军队以及人才培养中都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射箭训练制度

明初期太祖朱元璋建立京操与营操制度,即检阅制度,将各地卫所军队轮流调到京师进行训练和检阅的制度,命令各地卫所训练,达到一定程度进京由皇帝检阅。

因此,虽然明中后期军队制度颓废,但在明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军队的骑射训练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且军队中骑射训练氛围浓厚,对射箭武艺设置标准,并形成检阅制度,根据技能水平实行梯度式的奖赏和惩罚,使明初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但到明朝后期,由于社会政治统治的腐败,以及社会文化风气的演变,社会尚武精神低糜,军队射箭武艺训练懈怠松弛,然而在战乱的年代里,尽管军队骑射等技能不断衰败,但依然有许多有志之士投身军事事业,关注骑射等武备技能,并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代后期著名将领戚继光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他对军事射箭技能的训练颇有研究。

戚继光射箭武艺训练

戚继光是明朝后期著名将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之一,他的赫赫战功、抗倭事迹以及对军队训练的一系列理论均载入史册,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明朝实行军官世袭制度,出身军官世家的他,十七岁时袭替其父亲职位,并勤练武艺,精通文武,十八岁时就练就了“箭无虚发”的射艺。

戚继光从十七岁世袭父职,一生戎马四十年,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队训练制度,体现了其较为科学、实用的军队训练思想,并将其撰写成书,以供军士诵读。

戚继光代表著作《纪效新书》中,其卷十三射法篇对射箭有专门研究,从多方面论述射箭武艺如何习得、如何训练等。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首先是射箭时的各要素,

一是气息,“怒气开弓,则力雄而引满;息气放箭,则心静而虑周。”也就是呼吸方法,吸气开弓,吐气时放箭;

二是在呼吸调节下,力度的使用至关重要,“量力调弓,量弓制矢,此为至要也。”这是历来射家要法。

三是持弓矢审固,“审者,详审;固者,把持坚固也。”

除此之外还指出了一些射箭时常犯的错误,比如在射箭时,引满弓箭准备发矢的时候,必须要先审视。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射箭中的细节描述,比如马射开弓要九分满,射箭宁高而远,切勿低而不及等技术训练要求。

戚继光也提到对心理因素的训练,射箭十分考察人的心理素质,戚继光要求士兵:“凡射至五矢之外,犹未中的,更要从容审决,不可因不中而自忙。若忙,则六七八九矢更无中理也。”

心急不容易射中,他认为:一般射箭能射中的人,在射之前都是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急而慌忙的人一般射不中,即便射中也是凭借运气,难以每箭都中。在射箭的时候要保持心无旁骛,不慌不忙的状态。

在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中重视射箭武艺技能的训练,并且他作为将领统帅,对射法研究颇为深厚,在集各家之长,比如孔子、孟子等射法思想的基础上,对军队中射箭武艺训练中的要素:比如心理素质、气息运用、审视环境等,在射箭技能上对手法、眼法、腿法等都进行了具体讲解,供军士诵读。

戚继光基本继承了古代射法的思想,重视在射箭中形成良好的品性,而作为体现正人君子的道德评价观,也是与先秦时期射箭文化一脉相承。

满清王朝的弓马天下

清朝是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同时也是继元朝以后唯一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民族、并建立统一的封建政权。

满族及其先人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称,改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至清代满族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尤其是作为游牧民族的骑射文化。清朝皇帝自诩:“以骑射得天下”,在清朝政权稳定后,崇尚骑射的传统并没有废弃,而是处于不断强化的状态,这从满族子弟的骑射教育和军事训练中可以看出。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尤其是康乾嘉时期射箭文化的发展可谓是历经先秦时期的又一发展高峰,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时期亦是中国传统射箭在兵备中,由高度发展到彻底衰败的转折年代。

1、弓箭管理

兵器发展角度来看,清军兵备中十分重视弓箭的应用,其重视程度之高为历代所不及,这直接促进弓箭制作技术的发展。清朝满族的弓箭制作和使用,可谓是继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一高峰期。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弓箭制作的代表著作,其对弓箭制作进行详尽记载,是研究弓箭历史者的宝典。

在《考工记》中记载制作弓箭人称为弓人和矢人,清代则称为箭匠和弓匠,雍正时期对军队八旗中的弓匠进行统计,人数达到一千多名,可见制作弓箭人数之多'清朝的弓箭制作方法、材料选择等与先秦《考工记》和明《天工开物》中记载大致相同,在细节之处随着时代发展而略有不同。

皇太极在崇德三年在军队中要求,兵器上书写姓名,箭上没有姓名的,罚银二十两。

清朝在军队中实行弓箭所属的规定,小编推测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为了增强弓箭持有者对自己兵器的熟练程度;在封建社会,由于每支箭制造的规格不可能完全一样,或多或少会存在弹性、箭头轻重和箭杆材料上以及制箭比例的不一样,因此不同射手因自身对射箭技能认识和把握的不同,在练习过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并且用的舒服的箭,进而加强军队士兵对自己箭的熟悉程度,这也是提高军队射箭武艺的一种方法;

二是这种在箭体上标注使用者姓名,方便军队兵器的管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箭和现代社会的子弹不同,箭经过制造者付出时间和劳动力制成后,可以反复供士兵使用,即使在反复使用中有所磨碎,经过修理仍可以使用,体现对兵器资源的重复使用。

另外清朝兵部发给士兵的弓和箭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标记,则很有可能出现使用混乱或丢失等情况。可以推断出,出于资源重复利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考虑,个人对弓箭所属性的持有,是便于军队弓箭管理的。

弓箭配备数量与军官等级

在清朝,兵部负责对兵器的发放,并对兵器的发放数量有明确规定,顺治五年时,规定给与兵丁级别的,弓一张,箭四十支。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清朝对弓箭配备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些数字可能与实际作战无太大关系,但足以可见清朝对弓箭武器的重视程度,此外由表中弓箭配备数量的差别,反映出弓箭配备依等级而定,充分反映出弓箭已不仅是一种武器装备,而成为反应清朝官兵等级的工具,弓箭作为一种象征,象征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以及官员的等级制度。

军队骑射训练制度

清代建立后,皇帝多保持了骑射的传统,多次进行军队阅射,并组织军队行围狩猎,时刻希望以弓箭优势而建立稳定的政治统治。所以,在清朝官方的不断提倡下,射箭技能在军队训练和武备教育中逐渐完善和规范。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军队主要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归属于中央的领导之下,兵种主要分为陆军和水军,陆军中主要有步兵、骑兵、火器等部队,步兵主要以绿营兵为主,其主要学习内容为阵法,通过对长枪、刀、弓箭手等武器的分配,在各地因地制宜,教习士兵,利用阵法充分发挥士兵手中不同兵器的功效。

清朝皇帝对骑射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射箭技能训练上,而且采取官方高频率的阅射讲武形式,以达到督促军队武艺训练的目的。

这种检阅方式一方面可以时刻掌握军队士兵素质,对兵权和军队训练有一定把握,维护政治稳定;另一方面通过阅兵可以督促士兵训练,并提高士的兵训练效果,增强军队武备力量。

浅析三大帝国的弓箭部队建设

所以,清朝历代皇帝都身体力行,亲自检阅军队,并多以较射的方式,《清史稿》中记载皇市阅射活动很多,康熙皇市十分重视骑射技能,他在位期间多次阅射,乾隆皇帝秉承祖制,对军队骑射技能也十分关注。

对驻防的八旗营和绿营兵,则派将军、都统、副都统掌其教阅,定期举行骑射演练,考察士兵优劣,并以此赏罚。

从顺治十六年开始,大阅定为制度,规定大阅典礼三年一行,永着为例。大阅规模随之越来越大,军队、器械种类越来越多,包括步骑各军营,纪律十分严明。清朝皇帝实行的阅射制度,不仅体现了对军队中射箭技能的重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军队射箭技能的提升。

训练奖惩制度

为了调动军队中士兵训练的积极性,清朝统治者在军队中实行奖惩措施,以提高训练效果,大阅结束后,如果训练效果皇帝满意,则进行赏赐,有时加官进爵,有时颁赏银两,有时赐美酒食物,有时则倶以台下赐宴的形式。

在军队中射箭技能高超的人才受到皇帝的奖赏,不仅以钱财为奖赏,还以赐优良的弓箭为奖励。清朝这种定期的带有奖励性质的活动,提高士兵习射训练积极性,促进了军队的骑射技的提高。

总之清朝在军队中实行的阅射督训和训练奖惩措施,对军队士兵的骑射技能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军队训练更加规范化、公开化,同时有效的促进射箭文化在军队中的传播。

小结

在军事射箭训练上,明朝和元清两朝相比则具有不同的表现。

元清是以游牧文化为代表,射箭军事训练以行围为主要形式,以少数民族长期沿用的传统骑射训练为主,而明朝则始终是汉文化的延续,并以儒家文化为主,包括军队中射箭技能的训练。

早期朱元璋建立的京操检阅制度中,射箭作为一项重要技能,成为军队检阅的必备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军队射箭武艺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军队射箭训练中,仍延续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其中带有汉族传统文化意味的射箭,在军队中既重视技能技法的提高,又重视品德性情的修炼,戚继光的射箭训练,在明朝后期军事发展中不失为闪光的一点。

总之元明清时期,射箭军事性质十分明显,突出的军事作用使其在军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统治者亦都十分重视射箭对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然而因三个时代背景、政策以及文化的差异,使射箭文化在军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