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成资同城化发展全面推开、成效初显,实现良好开局。但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特别是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亟需突破。表现在行政壁垒突破较难,统筹协调还需加强,政策法规亟需健全,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推进成资同城化体制机制上下足“绣花”功夫,久久为功。因此,按照“统筹协调、规范高效、常态长效”的思路,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完善和实施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着力为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提供制度化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省级牵头的统筹协调机制。争取建立省领导牵头的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并健全由省级联席会议统筹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和督促考评、省级相关部门分专项领域牵头推进、成德眉资4市共同实施的同城化发展推进工作机制,实行“责任制+清单制+项目制”管理。建立完善市(县)协调管理机制。完善落实成资同城化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推动同城化工作,决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印发实施,对4市各级政府具有普遍约束力。建立两市联席会议办公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协调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支持组建跨区域的民间组织或行业联盟,建立以成资经济专家为主体的同城化发展“咨询委员会”“促进会”等组织,共同举办各种形式的发展论坛,为同城化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各类行业组织在制定同城化区域行业规划、共同市场规则、推动区域各类信息资源联接整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建立完善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制定时间表、任务书、责任单,统筹推动落实到位,积极探索制订同城化发展法律规定,研究制定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成资相关政策协调,加快推进成资户籍政策同城化。 三是建立完善互利共赢的利益协调机制。同城化发展,最大阻力是行政壁垒,最大难题是利益协调。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细化研究“资本怎样投、项目怎样落、财税怎样分”及经济指标协商划分等,形成“招商同城落地”“成果同城共享”“产业同城补链”“项目同城推进”的新态势,充分激发成都的积极性主动性,保障双方长久持续合作。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争取省级层面加大对承接地和转移地的资金计划倾斜、金融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返还等转移支付手段,对同城化合作中作出牺牲的利益主体给予补偿;另一方面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双方横向补偿机制,协商确定补偿标准。建立利益争端调解机制,成资同城化涉及多方利益协调,积极采取行政仲裁、法律裁决、第三方斡旋等方式解决利益争端。并在探索建立省级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基础上,探索专门设立利益协调工作组,研究制定区域合作公约或规则,采取多种方式,合理化解相关利益矛盾和利益纠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