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所以热衷于讨论历史与文化,主要是基于中国的政治现实,早在1911年,我们的先辈精英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迄今为止,110年过去,世界上半数国家已经实行现代民主政治,我们紧邻日本、韩国,以及同胞台湾也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民主社会,中国依然在门外徘徊,于是,我们就习惯于从历史和文化中找原因。 而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文化是微信上最主要的撕B话题,各个时政群通宵达旦争个面红耳赤、甚至不惜恶语相向,但从来不会有个结果,这有五毛掺沙子的原因,文化论、种族论、素质论,主观或者客观,都为“特色论”站台,符合既得利益者坚持xx不动摇的利益,他们肯定不会袖手旁观。 当然也有知识结构的因素,我们这几代人,政治、历史等知识,大都是从过去教条的教科书上被灌输而来,比如我们会先学习中国历史,建立了“悠久灿烂、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概念,再去学习很简的世界史;我们会既强调“多民族”,又自豪“汉文化”甚至大一统的思想;如今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民主思想和普世价值观念,这样用老知识、错误的知识来支撑新理念,自然会就会有困惑,一开口就陷入矛盾的说辞中,而且往往,试图用细节的知识来佐证宏观的立场,各人有各人的擅长和偏重,很难取得共识。 我想就几个方面的问题,理清基本概念,期望能有助于大家对于历史与文化先有个整体概念的整体学习理解。我主要讲四对相关概念:一是文明与历史,二曰东西方与现代化,三乃世俗与宗教,四为民主与经济。 一, 文明与历史 “文明”这词,在汉语里被广泛使用,但是它是个多意词,大多数时候指一个人礼貌、有教养,比如我们过去说的“讲文明、讲礼貌”;很多厕所里也写着“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说一个人“是个文明人”多少还有点贬义;还有把西式拐杖叫“文明棍”;而历史学语境中,文明的含义要狭窄的多,它对应英文词civilization,这个词由civil扩展而来,civil是“国民的、国家的、政府的”意思,应该源于希腊语civis,本是“城市“、”城市公民”的意思,所以,在历史学上,文明是有明确定义的,他是指有社会组织形态的城市的出现。 社会组织和城市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城市就是组织化的相比以前更大的人类聚落,有分工和社会阶层的存在;文明的三个特征是城市或者说城邦、文字和冶金,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是文明和最主要的特征。 文化,其英文是culture,是一个外延更为广泛的概念,之所以中文翻译为文化,字面的理解是“以文化之”,而历史学上,“文化”并不一定有文,它是人类生活的一些共同特点的反映,也就是说,有人类共同的生活特征,都就可以叫文化,比如我们知道仰韶文化,就是新石器中期的文化,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那时候人类早已经定居、会用带有几何图案和动物文饰的红陶、用刀和碾磨器食用驯化黍粟和稻子;龙山文化(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则是新石器晚期的文化,其特点是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陶器上出现了类似文字的刻符。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说稻米文化,大家都以稻米为主食,还有茶文化、足球文化等等,但当今社会,文化这词被滥用了,什么小脚文化、风筝文化等等,是滥觞;文化当然也是多义词,大部分时候,“有文化”是指有知识、学历高等意思。 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如果不了解“文明”的含义,很难发现这句话的问题,但知道史学中文明的含义了,就会明白这个说法站不住脚。现在史学界较公认的中国文明的起点是殷商,也就是晚商时期,这还要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和破译,在此前,夏商周三代中,夏商是只有传说,不见记载,从周算起,中华文明充其量只有3000年历史。 (图1,最早的国家,当中国还处在龙山晚期时,两河流域、埃及、克里特岛以及印度河谷,已经出现“国家”) 殷是地名,盘庚西迁后最后一个商都,存在时间是公元前1250年到公元前1046年,位于今河南安阳。清朝光绪年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一味中药“龙骨”上有刻符,意识到应是古文字,于是出重金四处搜集,后来人们终于打听到这些“龙骨”来自河南安阳,于是甲骨文被发现,到了民国时期,开展考古挖掘,不但挖出了更多的甲骨,也发掘出了商王陵墓,通过对甲骨文的破译,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王谱系,商的存在有了“实锤”,同时发现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公元前1250年到公元2020年,刚好3270年!甲骨文的破解,验证了史记上商王谱系,进而增加了史记的可信度,大家知道,史记成书的时间,距离晚商的时间,与我们距离宋朝差不多,何况司马迁并不知道有甲骨文的存在,这也是司马公的了不起之处。 那么殷商以前呢?夏商周三代始于夏,可能自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与商王谱系一样,史记中也明确地记载了夏王谱系,可惜,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夏都,最可能的夏都就是二里头了,它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1959年发现。二里头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被认为是夏晚期的都城,迄今为止,发现有青铜器和铭刻在陶器上的40多个符号,它分为四个时期,最鼎盛要数第三期,宫城群占地面积10.8万平方米(160亩地,0.1平方公里,按照四方的去算的话,单边300多米),据推测有2万多人居住,具备了“城市应有的规模”,有青铜器的出土,但是没有更重要的文字。当年为了让5000年文明有据可考,开展了国家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考古、天文、物理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合作,结果依然让国人失望。 有没有可能发现比二里头更早的“文明”?答案是不大可能,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该挖的地方已经差不多都挖到了。扔一块石头到平静的水里,形成的圆形的水波,并且一圈一圈向外扩展,先进的文化技术也一样,会有一个中心,并向外扩散,越外围越落后,外围与中心会相互印证。二里头之前有新赀文化,后有岳石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郑州的二里岗商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400年,面积是二里头的四倍,人口据推测有10.4万,属于早商时期的遗址,是不是早商的商都,是存在争议的。二里岗发现有两片甲骨,其中一片有12个字,与甲骨文接近。由此算起来,中国有3600多年的“文明”。 (图2,最近的考古挖掘,在山西陶寺的龙山晚期遗址、山东丁公陶片以及江苏龙虬庄的陶片上,都发现了似乎是早期文字的刻符。) 分别把陶寺、二里岗和殷墟的起点算中国文明的起点的话,这个时间分别是4000年、3600年和3300年,那么,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始于何时呢? 先画一个大的框架:人类的历史,我们学习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学中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约略地可以对应于主流历史学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些把新旧时期过渡期叫中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以及工业社会,这个分法着眼于工具,毕竟工具是社会生产力的依靠;还有更新的分法,根据食物或者说热量的获取方法,分为采摘时代或者觅食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不管如何划分,最主要的节点,是农业起源于何时? (图3,我们智人祖先走出非洲的时间和迁徙路线) 农业孕育了人类文明,否则人类与猿猴没有本质区别,而农业的产生,是因为所谓的新仙女木期或者新仙女木事件,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结束以后,地球气候在大约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逐渐地回升。很多地方的冰盖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茂景象(此前日本岛与欧亚大陆相连)。但在12640年前后,气温骤降,世界又开始变冷,之前的适应温暖天气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个非常突然的降温,导致很短的数十年时间,地球平均气温降低了大约7-8℃。降温前后持续大约一千年,到11500年前气温回升。
(图5,冶金的出现,最早在公元前6200年以前的两河流域) 人类对于农作物和动物的驯化,大致起源于这个时期,经过5000年左右的时间,人类不同地区先后进入农业和金属时代,食物的获得,也完全由采摘狩猎变为耕种和养殖。 (图6,新月区) 在史前时代,西亚的两河流域(Tigris 与Euphrates河)、今天土耳其的西南丘陵区(安纳托利亚)、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地区(今天以色列一带)组成了一个新月形的地带,一头是波斯湾,另一头是地中海,这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是人类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为人类培育驯养了大麦、小麦、牛、山羊、绵羊等最重要的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同时,苏美尔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创造了最早的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图7,城市的出现与冶金发明的时间) 公元前3400年,在两河入海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人发明了最早的文字,此后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比中国的殷墟的甲骨文早了2000多年,大约200年后,公元前3200年,埃及也有了象形文字。 公元前3400年,在今伊拉克境内,苏美尔人建里了乌鲁克城,当时有2万人口,与二里头相当,居民制造铜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筑物,并创造图画文字,为后来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这比同等规模的二里头早了1500年。 不过,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并非一事无成,他们培育了水稻、黍和粟(小米)、大豆(此前水稻的起源地一直有争论,最近几十年的考古挖掘,可以证实,水稻在长江中下游被驯化,距今至少有9000年以上的历史),很长时间,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被认为在日本,最近在玉蟾岩等地的考古研究说明,早在距今18300-14000年前,华南和华北地区就出现了陶器,与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属于同期。中国的文字,也是唯一留存下来还在继续使用的象形文字,足以让华夏子孙引以自豪。
(图9,不同地区的早期文字) 与文明一样,历史也是含混的词汇,狭义的历史,指的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传说的或者考古发现的,叫史前史,所以,多少年的文明,与多悠久的历史,可以划等号。 无论如何,要历史地看待历史,人类只有一个生物学的“种”,大家都是近亲,世界文明本质上是一体的,一时这里占先,又一时那里进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国人,要放弃狭隘的民族观念,世界都是我们的,我们的也都是世界的,我们无需也不能从历史中找自信。 (待续) 2020年2月25日于双润斋 图片来源于《Atlas of World History》、《中国考古学》等,所配语音为微信群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