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思明居士 2020-03-07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明物知过往,不悔华夏中华郎"。五千年的岁月,我们国家出现了许多能工巧匠,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物件。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有许多高仿品,它们甚至比真品的质量还要好。但是有一件中国文物用再高的科技都仿制不出来,它是曾侯乙建鼓底座,上面有很多条龙,而且很难数清龙的条数。

两千五百年前的智慧

现代人都无法仿制的文物,竟然是诞生于战国时期。当时曾侯乙掌管着一个位于南方的封地,因为他是继承祖辈的封地,祖辈帮助他把这里建设得很好,所以曾侯乙有空闲时间去陶冶情操。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曾侯乙喜欢音乐,有天便让一个青铜器浇铸巧匠给他造一套编钟和建鼓底座。这套编钟的音色不错,但这并不是最吸引曾侯乙的地方。建鼓底座十分精巧,高0.5米,直径0.8米,是镂空的,由8对大龙和许多条小龙组合而成。这些龙首尾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么多的龙在一起并没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它们好像是按什么方法排列的,但又说不出来,十分奇妙。

龙的形状都不一样,身上都有镶嵌绿松石,栩栩如生。在编钟声响起的时候,这些龙还会交叠、相互攀爬在一起,并且交叠的时候显得很有规律,给人美的体验。因为可以动,本来就很生动的龙就又多了些生机,远远看上去好像是群龙在一起嬉戏。并且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个底座,龙的条数都不一样,仅靠目测很难数清楚有多少条龙。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建鼓底座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什么事古代的鼓。在战国时期,鼓是立在地面上的一个长柱,敲打它可以发出声音。因为长柱立在地面上不能站得很稳,敲打的时候会发生移位,所以用底座来固定。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曾侯乙在收到工匠作品的时候,表示十分喜欢这个底座。不过可惜的是,因为龙的样子有些怪异,这个工匠没有得到特别多的赏赐,甚至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在曾侯乙去世后,这套编钟作为他的喜爱之物葬入坟墓中,陪伴他沉睡了两千五百年。

出土时震惊众人,工艺难度极大

1978年1月的一天,驻扎湖北随州的解放军某空军雷达修理所正在进行施工。原本他们只是执行一次普通的任务,进行一下厂房扩建而已,谁知道竟然会有如此大的发现。

当时修理所的人员要开山炸石,当爆炸声响起,人们除了和往常一样看到满天飞的灰尘,还看到了数不清的文物。于是这块地方成为了考古地点,出土了一万五千多件文物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考古人员入墓室后,对编钟进行了清理。这时,考古人员发现编钟的旁边还有一个鼓和建鼓底座。鼓因为是木质的,不容易保存,所以已经腐烂了。但是建鼓底座是铜质的,不易被腐蚀,还很完好。让人奇怪的是,在场的专家们竟然从来没有见过相似的。要知道,自古以来皇室的陪葬就很讲究,专家一般是见识过各种珍品,所以见到稀有的文物时也是比较镇静的。但是这个建鼓底座可是独一无二的,让在场的人无不赞叹。

一般来说,文物不适合见光,被手机拍摄也会对它们造成损害。所以博物馆展出的很多物品都是仿制的,以此来保护真品。这些仿品除了年代不同,容易被鉴定出来之外,外表和触感简直是一模一样。从现在到底座出土的时间,已经有将近半个世纪,理应已经有仿品出现。但是这个建鼓底座却仿制不出来一样的,仿品和真品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它究竟是有怎样的奥秘,让聪明的现代人都还原不了它呢?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在还没有3D打印技术的时候,湖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办法回答龙的确切数目。大龙的数量比较好数,是8条,但是小龙的数量可不好确定。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龙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有些游客对这件青铜器很感兴趣,没事就来数一下,得到的数字也不一样,有人说108条,有人说107条,而且他们自己也不敢肯定说的到底对不对。

并且这个底座并非一次浇铸而成的。这样复杂的物件,想要一次性完工简直就是难如登天。所以专家分析,它是在多次浇铸之后拼接成的。而且这件底座上面的龙,除了时间对它们的锈蚀,竟然没有一点别的瑕疵,这就加大了还原这件文物的难度。更神奇的是,底座明明应该是采用了分段式浇铸,而上面居然找不到焊接的痕迹,

这样看来,这个底座简直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作品,它似乎一开始就长这个样子。这样的作品,难以想象是出自人类之手,还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人。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勉强做出的仿制品差异极大,还原仍是难题

用3D打印技术可以将其勉强复制一下,但是真品和仿品显然不一样。别说是研究青铜器的专家了,连普通人都能一眼看出来两者的区别。曾侯乙建鼓底座上面的龙是很有生机和活力的,而机器做出的龙很僵硬。就像手工的针织品和机械的针织品差异很大一样,这些龙给人的感觉就很不一样。

再说原件是浑然天成的,没有瑕疵,各部分交相呼应,少一点都不自然。仿品还原不出这种感觉,没见过真品的人可能还会称赞一下仿品,见过真品的人可就不会觉得这有多么好了。

这并不能怪湖北省博物馆没有用心制作仿品,负责人也是请了很多实力强劲的单位来进行还原,但是效果都很一般。这样一件文物,连数清上面的龙都极为困难,仿制的难度自然不必说。或许我们只能再等几年,看看有没有更先进的技术出现,再去考虑还原它的事了。

都知道曾侯乙编钟珍贵,可谁知配套的底座更牛,现代科技都造不出

在节目《传世国宝》的第一期,讲的就是这个曾侯乙建鼓底座,足见其精妙。不过就是因为它太过出名,曾侯乙墓出土的其他七件国家级文物显得不那么耀眼。

除了用高科技把它还原,我们还真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探索出曾侯乙建鼓底座的奥秘,知道它是如何建成的。如果能够知晓,我国的手工业水平将会有不小的收获,它或许还能激发建筑业等行业的灵感。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不容小觑,留给我们的东西也一定要研究好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令人自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