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挂画,中国最雅致的生活美学

 灯下悦读 2020-03-07

家中挂画,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件“闲事”,但是在宋代,却是一件“大雅之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是“雅事”呢,这就要提到宋人精致而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宋代,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民间豪富,都有着特定的生活需求,而最能代表宋人文化趣味的,莫过于“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其中,以挂画最具代表性。

“挂画”最早是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演变至宋代,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文人雅士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作为平时家居鉴赏或雅集活动共赏的重要活动。

在宋代,文人士大夫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收藏历朝历代的名家字画,比如苏轼的好朋友王晋卿,热衷于“藏古今法书名画,常以古人所画山水置于几案、屋壁间,以为胜玩”;苏轼的另一位朋友米芾,也是“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

这些士大夫的厅堂房阁,都挂着名家书画;每次遇到雅集、文会、博古的时候,就会展挂出自己平时收藏的最得意名画,供文友交流鉴赏。这个过程,就叫做“挂画”。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觉得,这不就是把一幅收藏的图挂起来吗,好无聊,如果是这样,其实你就想简单了,这挂画里,其实有着很深的学问。

宋人赵希鹄著《洞天清录 · 古画辨》,有一节专门介绍了挂画的学问:“择画之名笔.一屋止可三四轴,观玩三五日,别易名笔,则诸轴皆见风日,决不蒸湿,又轮次挂之,则不惹尘埃。时易一二家,则看之不厌。然须得谨愿子弟,或使令一人细意舒卷出纳之。日用马尾或丝拂轻拂画面,切不可用棕拂。室中切不可焚沉香、降真、脑子有油多烟之香,比宜蓬莱、甲、笺耳。窗牖必油纸糊。户口常垂帘。一画前必设一小案以护之。案上勿设障画之物,止宜香炉、琴、砚。极暑则屋中必蒸热,不易挂壁。大寒于室中渐著小火,令如二月天气候,挂之不妨。然遇夜必人匣,恐冻损。”这段话大概意思就是,名贵书画的传统暴露式挂法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不小心操作,常常使书画的观赏与保护很难两全。

宋代人对于挂画这件事乐此不疲,宋人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里详细描述了这一行为:“齐梁千牛卫将军刘彦齐,善画竹,为时所称。世族豪右,秘藏书画,虽不及天水之盛,然好重鉴别,可与之争衡矣。本借贵人家图画,臧赂掌画人私出之,手自传模,其间用旧裱轴装治,还伪而留真者有之矣。其所藏名迹,不啻千卷。每署伏晒曝,一一亲自卷舒,终日不倦。能自品藻,无非精当。故当时识者谓唐朝吴道子手、梁朝刘彦齐眼也。”

在宋代,挂画也不只是有钱人家的闲情逸致,市井人家也流行挂画。宋代都城设有“四司六局”,这个机构专门代理宴席、接待的工作,即便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请他们服务。但是,做酒席并不是他唯一的业务,有一个“帐设司”的部门,专门租赁屏风、绣额、书画名贵物品,“排办局”则帮你挂画、插花,把宴会布置成文人士大夫的雅集样式,这样就能让一场宴席办得特别有文艺格调。

除此之外,宋代都城的饭馆、茶楼、酒庄,都有挂画的风尚,从北宋汴京直到南宋临安,挂画风潮上到官方下到民间,数百年来从未间断。

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杭城)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遗久待也。今茶坊皆然”。吴自牧《梦梁录》亦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由此可见,挂画就像现代社会的“地推”,已经成了商家招揽生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惊叹于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呢,远在几百年前的宋人,已经如此重视文化艺术对于生活品质的改变,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一幅好画作来妆点家居空间,提升生活品质呢?

一幅好画享逸致,一方山水寄闲情,新绎传家合作艺术家、上海中国画院陈翔副院长青绿山水作品,让您在喧嚣都市之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品位宋人雅致生活。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 陈翔 青绿山水作品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