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孙禄堂确立江湖地位的本事

 衆妙之門 2020-03-08

作者:李通国

孙禄堂是被民间过分神话了的武术人物,其生平被后人肆意地涂上了无数传奇色彩,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有点“假做真时真亦假,真做假时假还真”的感觉。不过,弹去历史尘埃蒙蔽在他身上的拂尘,依稀能够看到一个武术大师孑孓踯躅,砥砺前行的足迹。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孙禄堂确立江湖地位的本事

孙禄堂北京时期的照片

一 功夫好手的好功夫

1907年,翰林出身的徐世昌即将去东北担任东北三省首任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以“东三省吏治因循,民生困苦,亟应认真整顿,以除积弊而专责成”为由,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徐世昌补授东三省总督,东三省正式改为行省制度。出任总督是徐世昌的梦想,是他施展人生抱负的机会。徐世昌踌躇满志,他需要各色各样的人才。

他从他曾经的同事河北定兴人鹿传霖那里听说过功夫奇人孙禄堂。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徐世昌与鹿传霖一样也是在随行护驾中得到青睐。1905年徐世昌奉旨入值军机处,同年年底即授军机大臣,比鹿传霖晚三年进入军机处。对孙禄堂出神入化的武功,以及他的学识、品德和修养,徐世昌从鹿传霖那里有所耳闻,出行东北正是需要人才之际,徐世昌特地聘请孙禄堂随同去东北作他的幕宾。幕宾即幕友,古时对将帅幕府中的参谋、书记及地方军政官延聘的文书、刑名、钱谷等佐理人员的通称。实际上他要孙禄堂负责他的安全保卫工作,幕宾是给他的名分,但并非一个官职。他要招一个武术好手做自己的私人保镖,非凡功夫的孙禄堂自然进入他的视野。

孙禄堂是年46岁,正值人生的壮年,一个男人开花的年龄。雄鹰终究骨子里终是雄鹰的基因,它也要在逡巡中等待起飞的时机。孙禄堂的身体里埋伏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他要在四处闯荡中完成人生的涅槃。上天赋予一个武术天才天然的使命感,他要在不断冲撞中展现自己的天赋才华。

练成文武技,卖鬻帝王家!这是孙禄堂等待已久的机会,他欣然接受了徐世昌的聘任。

1907年孙禄堂随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赴奉天,做幕宾。

孙禄堂能够出人头地与徐世昌的赏识是分不开的。徐世昌是清末重臣,民国北洋时期出任过国务卿、大总统,其人在清末民国显赫一时,至于国家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孙禄堂出道能够被其时还是大清重臣的徐世昌看中,时时留在身边,一定有其过人之处,他的奇异之处在哪里呢?

功夫一 奔跑纵跳显身手

金恩忠著《国术名人录》记载了孙禄堂的一则轶事:“清军机大臣鹿传霖之季子,性嗜武,喜骑马,延孙师之。一日,鹿季子新得骏骑,乞孙同至郊外试马,季子首先骑骋一匝,霜蹄逐风,诚良骥也,季子复恳孙策马一试。孙曰:余勉强行之,未有所长,待季子放驶数趟,余再效颦可耳。于是季子整橛饰挟鞭策,孙俟马行数弓,乃蹑其后,纵身若飞燕穿廉,附于马上,如蜻蜓之点水,以两手轻按季子之肩,斯时駓駓驰骤,马行若飞,而季子不之觉也,观者咸彩声雷动,叹孙体矫捷轻灵,得未曾有。”[1]

出生汉族的孙禄堂并不像出身满族的吴鉴泉那样是个好骑手,他不会骑马,但是孙禄堂过人的超强身体素质,长于奔跑,善于跳跃,身体敏捷。“鹿季子”骑马奔驰,他能够不仅紧紧跟在后面,还能够纵身附于马上。孙禄堂“附于马上”使鹿季子不能觉察,并非世上没有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杂技中有“立马”的马术表演,表演者不仅可以站在奔马的背上,而且还能同时做其它有难度的各种动作,据说吴鉴泉可以单手倒立在奔马上。

孙禄堂这种表演有先天体质因素,也有训练的因素,这种追逐奔跑是传统武术训练中锻炼身体素质的一种手段。《孙式太极拳的创立与发展》一文写道:

“郭云深经常往来各省,访友传艺,禄堂必同行。为了习练轻功,他从不骑马,总是徒步跟随在郭云深的马后,有时纵身一跃,立于马背,双手轻按郭云深的肩头;有时又飞身跃下,仍旧手揽马尾,紧随其后。”[2]

追、跃、附、按一气呵成,孙禄堂身法显得矫捷轻灵异乎寻常。追马是训练的身体素质的手段,也演变成了孙禄堂的一种特殊的本领。早年间的功夫十分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等等一种也不少,而且古人创造了许多综合性的训练手段,通过一种手段的练习达到提高多重身体素质的目的。孙禄堂的追马、跳马就是这种综合性训练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今天的民间传统武术训练似乎遗忘了这些优秀的训练方式,尤其是太极拳功夫的爱好者,只是注重技巧训练,似乎以此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从没有想到还有“一力降十会”,这是他们难以参与现代对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孙禄堂能成为一代武术高手与他强大的身体素质不无关系,它是所有武技赖以存在的基石。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孙禄堂确立江湖地位的本事

在东北作幕宾时期的孙禄堂照片

【以下是孙禄堂传说中的功夫,一个是现实中可以练就,一个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相似的功夫描述。不过孙禄堂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及过自己有这些本领,所以完全可以有一百个理由质疑。】

功夫二 “高举腿平衡”的柔韧功夫

作为徐世昌的幕宾,孙禄堂有机会在济济一堂的众人集会场合表演自己的功夫,当然他也需要通过表演来展示总督侍卫的非凡功夫。

《孙禄堂绝艺惊众》中有孙禄堂在奉天总督府表演贴壁抬腿的内容,“孙禄堂走到墙边,左侧身子从脚到肩紧贴壁上,随即把右腿轻轻抬起,停了好一阵,才放了下来”。孙禄堂对这种功夫解释为“这是个身体重心之理,本人多年研练武术,全身无处不是重心,所以才能勉强一立。”[3]

从描述无法确定腿举起的高度,但是孙禄堂对这个动作的解释似乎不甚正确。这个动作是现在武术套路竞技技术中的高举腿平衡,动作的完成需要训练有素的腰腿静止力量和柔韧性及支撑腿的平衡能力。女子完成这个动作的水平和能力要远远高于男子。孙禄堂在完成这个动作是,左侧身子从脚到肩紧贴壁上,这样增加了附加支撑维持平衡,所需要的能力是右腿的静止力量以控制举腿,腿部柔韧性的训练水平是腿部能够举起高度的限制。对于普通没有受到过武术、杂技及京剧武功训练的大众来说,能完成这样的动作,都是值得啧啧称道的稀奇事。事实上,距离孙禄堂老家不远的河北沧州吴桥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杂技之乡,练习过这种功夫的不乏其人,尤其杂技训练的女孩子。而清末的北京城里京剧已经成熟,京剧引入中国传统武术功夫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武行,武行演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经过严格专业的训练,过去通常称为“坐科”即科班,自幼经过系统训练的人称为“科班出身”。经过练的武行演员一点儿都不比同时代的练习武术的武者功夫差,更何况京剧武功非常强调“幼功”训练,即功夫从儿童训练抓起。孙禄堂必须从少时练武才能练就这样的功夫,他接受形意拳八卦掌训练时已经二十多岁,而这两种技术体系都不要求过分的柔韧素质训练。也许正是他少儿时期少林拳体系技能训练包含了较为全面的身体素质训练,才是他成年后有机会学习形意拳时仍然能够把技术演练得十分地道的原因所在。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孙禄堂确立江湖地位的本事

今天竞技武术的平衡动作

传说孙禄堂在总督府还表演过另外一项技巧,墙上挂画。

功夫三 “墙上挂画”的绝技

孙禄堂在奉天总督府墙上表演此功,“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整个身子骤然间凌空一旋,犹如大鹏展翅,把个后背紧紧贴伏在墙壁上。”[4]坚持了十来秒。孙禄堂弟子刘如桐描述的最为具体:“孙氏有一绝技,能将双手双足贴挂於壁上,面向外,体空悬,历半小时不坠。”从这些记述中约略可以描绘出孙禄堂“墙上挂画”的大致面貌:孙禄堂通过短距离助跑,靠近墙壁时“整个身子骤然间凌空一旋”身体旋转后,呈现身体背部朝向墙面,然后两臂展开如同大鹏展翅,整个人在墙壁上有短暂的停留,好似一幅画挂在了墙壁上一样。

孙禄堂在正面朝向墙壁或者与墙壁保持一定角度状态下,通过快速助跑,在空中完成转体,获得的平动和转动惯性力能够是孙禄堂的身体在墙壁上保持瞬间的停留,这种对停留时间的感觉是相对的,表演者个人可能觉得时间非常长,而观看者可能只是觉得一瞬。所说的“十来秒”更为恰当的描述,刘如桐的文章说孙禄堂“体空悬,历半小时不坠”,是后世人对一个功成名就的武者夸张的传记。

尽管可以使用今天的力学知识解释孙禄堂特殊技能,但是要成功地完成这个技巧仍然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大量的技巧练习,把它称之为孙禄堂的绝技也未尝不可。孙禄堂这种技巧也许并非独创,可以找到他的技术来源。

孙禄堂的这种“墙上挂画”与形意拳中“狸猫上树”的技巧本质非常相似。

孙禄堂《拳意述真》中记载:“宋世荣先生……又练狸猫上树(此系拳中一着之名目),身子往上一跃,手足平贴于墙,能粘一二分钟时。”[5]

孙禄堂的记述中没有详细说明宋世荣“狸猫上树”是面向墙壁或是背向墙壁,“一跃”不知是否有助跑,但是平整的墙壁又有何物可依靠。其技术方法与孙禄堂的墙上挂画颇为类似,或者孙禄堂又对此技术有改进和提高。无论狸猫上树或是墙上挂画都是杂技类技巧,从现代武术观点看都是功夫表演,与武术技击无关。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许多杂技类功夫或者表现个人身体素质的功夫归类于武术之中,这是不同时代的人对武术的不同认定结果吧!

孙禄堂在东北被徐世昌推荐知县,也许因为没有实缺而没有就任。

二 武术著作成就大师盛名

1909年,作为幕僚的孙禄堂追随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赴京任职。幕僚孙禄堂的身份地位也水涨船高。在北京稳定下来之后,次年孙禄堂举家迁入北京生活。1910年孙禄堂已经五十,在传统文化里“知天命”的年纪。辅佐守护国家重臣,大约是许多习武者的终极归宿,武者孙禄堂似乎已经有了习武者艳羡的地位。稳定的生活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养尊处优,但是一生嗜好武术的孙禄堂,却是专心致志研究武术的便利保证。孙禄堂的北京时代开始了,他以自己对武术的执着追求和勤奋习练,要在新时代里写下武术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形意拳学》扬名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孙禄堂确立江湖地位的本事

孙禄堂精湛的形意拳功夫

1915年孙禄堂在北京出版自己的著作《形意拳学》。《形意拳学》是孙禄堂的第一部武术著作,也是民国时期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武术著作,至1920年代武术被国家大力提倡一时勃兴,各种武术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形成了一个高峰期,孙禄堂的武术著作算是一个引爆点。他的著作在民国时期就被后来的研究者经常引用,他为武术著作立下了一个标杆。

孙禄堂的武学著作使用的当时在中国还是很稀罕的照相机拍照作为插图。孙禄堂生逢其时,大时代为发展武术提供了最先进的工具,而他处的环境有机会也有条件接触到这些工具。就如同他毫不讳言拳术是体操一样,率先把照相机这种时代最先进的工具用来作为传播武术的手段,他开了时代的先河。

孙禄堂的书出版了,在偌大的1915年的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民国期间这本书印刷过多次,1919年陈微明还为它做过序,序中写道“余从禄堂先生学形意拳术,将及四载,始知势简而意精,学易而习难无过于形意者矣”。这句话也说明了1915年陈微明始从孙禄堂学习武术。据说,孙禄堂的《形意拳学》出版之后,孙家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

新作不断终成大师

民国六年(1916年)六月,袁世凯称帝未遂,患病去世。徐世昌试图调解“府院之争”,终于无法调停,见国事难为,又一次选择退隐,孙禄堂随之辞职。国家政治风起云涌,那是政治人物的事情。在多数人的中国历史知识之外,民国北洋时期实行的是民主宪政,政治人物的争斗并不多么影响大众的生产生活。尽管追随政要徐世昌,政要之间的斗争丝毫也妨碍不着他什么事情。相反,经济上稳定的收入,反倒使痴迷武术的孙禄堂可以专心致志地致力于武术研究。这一年底孙禄堂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著作《八卦拳学》。

他出众的才华也让徐世昌对他刮目相看。民国七年(1918年)徐世昌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孙禄堂被徐世昌推荐出任武承宣官,授予陆军中尉军衔。1922年徐世昌辞去总统,孙禄堂随之辞职。此时的孙禄堂在武术界已是声名远扬。

太极拳大师孙禄堂之——孙禄堂确立江湖地位的本事

孙禄堂在总统府任武承宣官时的照片,陆军中尉军衔。

1919年孙禄堂完成《太极拳学》书稿,1923年正式出版。1924年孙禄堂出版《拳意述真》,1927年出版《八卦剑学》,自此孙禄堂的主要著作悉数完成。

孙禄堂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全国上下一致在追求国家强盛,许多文人志士把我国固有之武术作为振兴国家的一种手段,竭力在社会上在学校中推广,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练习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在这个并不崇尚“武”的国家形成习武的风气。孙禄堂先生撰写《形意拳学》也有此等夙愿,“俾诸生文武兼进,可谓法良意美已”[6],就是这个意思。

无疑开创了武术书籍出版先河的孙禄堂恰逢其时,他因为不断地创作武术作品而名噪一时,被捧上了神坛。

孙禄堂自1909年来北京至1927年,前后十八年时间,完成了武术理论中的几部重要著作,他从四十八岁的壮年步入了六十六的花甲之年,完成了从一个追随达官的武士到一名蜚声武坛的武学大师华丽的蜕变。

注释:

[1]金恩忠.国术名人录[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0

[2]完县政协办公室整理.“孙式太极拳”的创立与发展,载于1989年《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 [C]

[3]李慎泽.武林名宗孙禄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4]《彩图中国侠义英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孙禄堂著,孙淑云校注.拳意述真[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6]孙禄堂著,孙淑云校注.形意拳学[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